日更有点像爬山,好长一段时间都在低头走路,一天一篇日更就是一天一级台阶地向上攀登,有的时候会怀疑自己能不能登到山顶,有的时候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山顶,但登山过程中脚力总归是有长进的。
日更的意义
日更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第一,日更活化了我的知识摄入。每天在刷朋友圈、公众号或是简友文章的时候,有些阅读是一闪而过的,有些会印象深刻,印象深刻的素材也保不齐能立刻采集下来,总有滑落丢失,日更的好处是在当天或隔天的素材在头脑中保留的记忆还新鲜时就有机会把他们给用起来以保存下来,比如我在写《香水,一个关于气味的故事》中写主人公杀害青春美少妇女的无情绪波动时想起早上看到的公众号里的破案文章写道“我曾见过那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凶手,他们在实施暴力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愤怒或情感波动。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是假的,人也不是真实的造物”。我突然理解了电影中主人公的想法,也是如此:“这个世界是假的,人也不是真实的造物,每一个青春美少女在主人公的眼中都只是他所需要的气味的存储器”。当然,关于素材的获取和收纳,应该优化出更好的流程来,从便签本到印象笔记,看到想保留下来的就立刻动手,不要等到在头脑里一通乱寻的时候抓狂。
第二,日更让我的思考像小芽一样地生长。我在写《匆忙和心盲》时写道“在我们父母那一辈人的潜意识里,忙是一件值得骄傲甚至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着生存能力。”写到这里,我想起中午一个宝宝才几个月大的同事跟我抱怨她婆婆不让她买小洗衣机,要来帮她洗衣服的事情。中午散步我听她说了这个事情,到下午写文章的时候,好像想明白了这种双方看惯的背后存在着两代人价值观的差异。不写日更我就没有机会去抓住思考的种子,更别说等着种子发芽生长了。
第三,日更而不是月更是一种认知逐级发展的过程。我今年写在简书上的文章以前也写的,差不多是月更的节奏,日更和月更的差别就是日更可以不断地细细打磨认知。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性成型、一次性到位的,如果一个月才写一篇文章的话,我就会有一种这件事我写过了,写好了的错觉,其实写过了不代表写好了、写透了。《哈利波特》里面,邓布利多校长对哈利说的一句话:“在这人世当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并不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我们真正面临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容易的。”看到这句人生哲理,我写了一篇《人生的选择,你选正确的还是容易的》。过几日,跟朋友聊天时聊到人到中年如果生活一味安逸就难免慵懒,我又想起这句话,重新写了一篇《过去的经验和学习造就了现在的你》。
写简书日更对我来说是他律也是自律,它给了我一束光去捕捉日常生活,去让思考发芽,让念头长大。
日更的选题
出租车司机说起自己的生活艰难来会说每天早上一醒过来就欠着一笔份子钱,要买力去赚。新闻记者醒过来问自己的是今天能做什么选题?写日更也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能写些什么呢?
对于写日更的选题,我既焦躁又平静。按照秋大写作课的思路,首先是要搭好框架再写的,先确定自己的写作边界,再深入地写成专家。这个框架对于我而言一直是模糊的。我擅长什么领域?什么领域能让自己有一直深入研究下去的动力呢?
在我没想好这个问题之前,我循着过去的习惯在写,我想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和情绪感知能力,便分了这两大类来写,看到了人类哲理会进行一番思考和佐证,即【思维模型】情绪感知方面,还可以去读一读诗歌、小说或是,了解复杂的人类情感和人性,即【情绪感知】。
写作能力的提高则会去拆分他人的好文章进行仿写,这个如同写作练习,作为日更的选题来说量大,不用愁。写进【拆分好文】
写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同事伙伴,身边的事,大事,趣事,职场感悟或是网络热点,写进【身边人事】
写下去的选题倒是不难,但能写得能吸引人,写得有流量,写得有稿费还是很难。
但愿自己下一次抬头看路的时候能把爬山的路径看得更明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