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并不是教人如何去赚钱的一门学问,而是一门通过逻辑推理与分析去解释一些现象的学问。上周在蚂蚁私塾读完了《一课经济学》,里面讲述了很多很好的观点,这里挑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做一个复盘
“破窗谬论”与政府之力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结论:
说优衣库是日本的国民品牌,基本是人手至少1-2件。在最开始的时候,优衣库产品的质量非常好,导致国民好几年都不需要去优衣库换新衣服,使得优衣库一度陷入困境。之后呢,优衣库改变了战略,将材料与成本压低,转向生产快消品,以款式变化来对冲质量的降低。这样,国民基本每半年就要去优衣库购买衣服,优衣库的销量也迅速提升。
我起初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市场营销的例子,就像苹果一样,每2年都会进行技术更新换代,哪怕已经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坊间传说领先世界好多年),也不会一次性放出来,而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小版本的升级,来保证销量。从公司本身的角度来讲,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战略,可以使公司始终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但这也只是对优衣库和苹果本身。对其他公司呢?我们知道,人的消费力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实是很有限的,比如月薪1万,我如果花8000买了苹果手机,我便不再有多余的购买力去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同样,我买了优衣库的衣服,一段时期内,也不会再去买其他品牌的衣服。
这就相当于,我们有限的购买力被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控了,而其他企业却难以生存。因此,降低衣服的质量以提高更新换代也好,每隔一段时间作出技术升级也好,并没有使整体的经济与价值提升,而只是把原本属于其他地方的价值利用这种手段吸收到自己体内。
这就是“破窗谬论”。
政府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政府会通过各种赋税来增加国库资金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似乎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对资金的集中使用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对民生的改善要好于国民自己使用这部分资金。我们不能否认,国家把资金集中起来,可以干出更大的工程。我们的城市就是这样建设起来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中间会产生多大的资金浪费和多低的资金使用效率。道路因为质量问题每年都在翻修,多少亿的资金不翼而飞,很多穷乡僻壤连基本的公路都没有通。
我们看到了政府集中资金建设的大城市,却没有看到其他一些地方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对于一些经济现象,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视角,而是要放眼于更大的时空,去看待这些现象对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客观的评价,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
今天开会的时候,看到标题上写着:三年规划。突然想到,以前说10年规划,然后慢慢变成5年规划,4年规划,指导现在变成3年规划,可以很容易想到,在不久的未来,肯定会变成1年规划,半年规划,甚至1个月规划。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时代正在加速发展,世界正在加速发展,变化会越来越快,我还脑洞大开——直到有一天,人工智能将我们取代,我们将不再有坐在办公桌前规划未来的机会。
这是危言耸听吗?我觉得并不是,虽然文中说,哪怕机器人取代了工人,但是会产生新的工种——生产维修机器人的工人。但有没有一天,当机器人能够做到完全自洽,即无论是设计、生产、维修,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做,那时还会有更高级的工种出现嘛?再者,随着技术门槛的提升,必然只有少数人能往上升级,而绝大部分人会因为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而被淘汰。所以,哪怕有一部分人的确会随着技术的升级而升级自我,保持生产力,但对于整个人类群体来讲,被取代的危机还是存在的。
“美好的政策”
曾经在《魔鬼经济学》中看到过一个例子,说美国以前的汽车是没有安全带的,导致一旦出现事故,司机的死亡率非常高。然后美国颁布的一项法律,要求所有汽车都必须安装安全带,然后,司机的死亡率的确是降低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美好的政策。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事故的发生率增加了,为什么?因为有了安全带,无形之中给了司机一张“免死金牌”,于是司机开车的注意力和小心程度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于是,事故便增多了。这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行人的死亡率上升了——因为事故的发生率提升导致行人的死亡率提升。虽然我们不能笼统的判断安全带的诞生与行人死亡率的提升有着绝对必然的联系,但至少,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从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绝对万无一失的政策或方案,任何在某个方面或某个时间窗口有效的方法,放到其他地方或者在其他时间段,就可能无效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这也就像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对其保持怀疑,要清晰的认识到其适用的时间窗口和边界,否则,我们就会错误的运用这些知识。再次重申我最喜欢的查理芒格先生的一句话:
“对于一个观点,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能更好的反驳它,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自然的状态
一切价格都需要由市场决定,有供需关系决定,任何试图干预市场的措施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比如国家对房屋实行限购政策,本意是想通过不让居民炒房,缓解房价的上涨,但由于限购,使得人们买房的想法被进一步激发,陈奕迅有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房价反而被推得更高。
但这里的价格,并非全部用金钱来衡量。曾经看过一个例子,说一位创始人想把自己创立多年的品牌卖掉,有钱人竞相出价,一个比一个高,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然而,最终创始人却把品牌卖给了一位出价不是那么高的人。大家疑惑了,这不就违反了市场规律了吗?供不应求,稀缺资源,应该是价高者胜才对啊?答案是这样的:创始人提出了一个条件,虽然品牌被卖掉了,但接收的企业必须答应品牌的创始人依旧不变。而那些出价最高的人看重的仅仅是品牌本身,忽略了创始人对于品牌的感情,最终那个出价不是很高,但是却尊重了创始人意愿的人获得了竞拍。
这里的市场决定的价格就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而是隐藏了情感和尊重的因素,而这些主观的因素是很难用一个确定的价格去衡量的,但却无法被忽视。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些看起来似乎违背市场运作规律的事情时,不妨从其他方面切入,想一想是否存在这些隐藏的因素,由它们抵扣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金钱,而不是盲目的认为这其中必然违反了市场的规律。
不光是经济市场与价格,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受着这样自然而然的调控。
比如你越是限制小孩子玩耍,小孩子越是想着办法偷着玩,而如果你不去过多的加以限制,他反而有可能玩着玩着就腻了,然后去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个人也有个特点,要是你要求我要去做什么,我可能反而不会去做,而你不干涉我,我自己也就慢慢把这事儿给干了。
自然的状态,最符合人的特性,也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不能过于干涉而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自然的发展结果不一定是世俗眼中最好的,但应该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无论是人也好,市场也罢,都有自己的运转的节奏,是福是祸,不是外界能够强加干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