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着复训,一边听课一边浮想联翩,对于具体的技术内容多少有点忽略,更多的是如何延伸和拓展。
目前我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应该是瓶颈期,寻求突破,正在努力结合八大图和视觉笔记。然而内心深处又感觉视觉笔记用不起来,虽然从2016年底我就跟着台湾大尾老师比较正式地学过,但一直停留在简笔画的层次,最大的成就就是练出了强大的临摹能力。
视觉笔记用不起来,最大的局限就是我对排版、布局无从下手,总感觉千变万化的;但是在心理上又有一点轻视,其实也很简单啊,就那么八种基本版式;依赖思维导图太久,已经跳不出来,或者说不愿意跳出来,跳出来的时候也是只跳一小步,比如整个版式还是中心发散,只是用框框代替了牛角般的主干。
人的心理和感受真的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就好似天边翻卷的云层,又好像画家调色盘里层层叠叠没办法辨认清楚的颜料,互相矛盾、碰撞又协调、统一。
这让我想起去年暑假我给女儿安排了两场夏令营,一个是青少年记忆大师营,一个是科目实战记忆营。最初最初问她要不要参加的时候,她一口答应,但事到临头的时候又问能不能不参加,等我抽出时间、累死累活把她接到广州后,她又说能不能只参加一个?包括中间她无数次吐槽、耍赖、偷懒(当然也夹杂一点上进),这种种都说明了其实一个孩子在自觉不自觉地跟新的环境、新的课程体系作战。
其实我是非常理解她当时的心理状态的,我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会有慵懒、逃避、厌烦。从某种程度来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孩子,或者说每个成人心里也住着一个孩子。
当时我跟她都是痛苦不堪的,我受到她的状态波动,影响了心情、集训,母女之间也动不动争吵,虽然大多数是我的强势取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可取,何况她也不应该成为我的对立面。
她总想着逃离,想跑回乡下老家,跟亲戚家的弟弟玩耍,去疯跑、爬树、捞龙虾,但在我看来,抓紧时间充实提升才是正事。《家有儿女》里面的刘星曾经抱怨母亲:“我小时候学过那么多才艺,怎么到现在就没有一样能拿的起来的?”
“你不是不学吗?哭得背过气去也不肯学。”
“我那不是年龄小不懂事吗?我不学你就不会逼着我学啊?逼着我学,我不就学了吗?我年纪小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
嘿,说到底,都怪到家长头上。
所以,我并不后悔逼迫她。虽然她也没学出个啥来,我也没有过多失落,我自己学思维导图、记忆术,不也是反复折腾了很久才算上一个“精”吗?第一次学,起码先让她知道有这个东西,有很多优秀的天南地北的小伙伴,有优秀的年轻教练(邹璐建班长)存在,就够了。先埋下一颗种子,能不能发芽,是后边的事情了,起码我努力给她创造过机会。
这次参加尚忆复训,再次接触视觉记录,我画了一幅《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小儿辩日》、《蚊子与狮子》,终于有了一点点感觉,这是个新的台阶。我很欣慰于视觉笔记与中小学实用科目知识的融合,因为这几个案例,让我感觉视觉记录这个新的技术不再是天上漂浮的。而对于女儿的引导与渗透,也有了一点朦胧的新想法——就是我自己先大量做起来,让她耳濡目染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