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背毛绢纺织厂动迁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利用周日闲暇时光来到毛绢厂,走一走、看一看,老厂、老楼,老街、老宅,我生命中美好时光!用我的镜头记录她完美的谢幕!
丹东毛绢纺织厂,永远是我们心中那道最靓丽的风景。厂区大门,每次走它门口经过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认认真真端详过它,反倒现在要拆了,才觉得原来这么鲜艳好看,那么不舍留恋。
始建于50年代的毛绢厂,是丹东市的知名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一辈一辈毛绢人中更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那就是“毛绢精神”。向为企业奉献的父老乡亲致敬!向毛绢过去的辉煌那年代致敬!
当年我们的生活、文化和福利很好,职工俱乐部、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职业高中)、职工医院、食堂、浴池、招待所、商店样样齐全。毛绢就是一个社会。
厂里红砖青瓦的建筑看上去非常破旧不堪,但是每幢建筑都保留着上世纪的建筑风格印迹依旧依稀可见。
这一栋建筑是动力分厂,毛绢厂生产的“心脏”。当年能够到动力车间工作,工人都是技术骨干和权威。生产车间已经完全被拆除了,这里大概是关于工厂车间最后的记忆。
一座城,一间厂,记录着多少人的青春回忆。这里也有我最亲的人的影子。趁着时光还没把它带走,我再一次好好看看。
当年,厂里划分为工作区和生活区,上下班都在一起,大家过得很愉快。进了工厂门,就是工厂人。有事找厂长,工厂管终身。这是毛绢厂给予我们的一种机遇,一份缘分。
孩提时代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偷偷混进厂区看父母工作,爱在厂区的水泥台上打乒乓,毛绢厂留给我们童年的记忆非常深刻。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厂里降温的免费冰棍管够吃、食堂的饭菜非常香、浴池洗澡一天好几遍……
老住户们那个年代自己的“菜市场”就在厂区中心,当年购物买菜十分方便,每周二、六集日的热闹场面,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现在哪里经营的人们,已经随时等待拆迁了。今天也没有进行任何拍照。
毛绢生产的毛线、呢料在东北很有著名度,只是和很多厂一样随着时代变迁,于2001年停工停产,但是这里的草木建筑,又在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
毛绢厂区,承载了几代毛绢人的青春回忆,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厂的居民区已经进入到拆迁进行时。
毛绢一楼
毛绢二楼
毛绢三楼
毛绢三楼全景照
毛绢六楼
毛绢五楼
五楼六楼合照
毛绢四楼
三栋楼合照
毛绢一楼全景
与后面的山一起合影,下辈子再见了。
一张近景,再次近距离的接触,看看她的一砖一瓦。
三楼里面的房间样式都是一致的,当年主要是分配给工厂里的小年轻居住。后来结婚一对、变成一户,生儿育女、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生活的印迹无处不在。
这里曾经是自己两位哥哥的家。
芳华难现
广场花园,现在依然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这里几代职工家属们最喜欢的娱乐场所。
这里是小朋友最爱和伙伴儿在这里疯闹、在这里打皮球的地方。
球场不大,很多居民都在此活动。老哥们、老工友围坐在一起杀上几盘象棋、打上几把扑克,悠闲自在。
冬天的缘故,没有绿色让这里看上去比较荒凉,只有这高高的大树挺立在寒风中迎接我,走在路上感觉十分惬意,也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这一刻。
陪伴了厂区居民许多年岁月蓝球框架早已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了。球场成了厂里面大娘阿姨跳广场舞的好场所。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静静地默守在这里,迎送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通往俱乐部的道路
俱乐部,每天有电影的时候,就是人们最快乐的时候,毛绢人最喜欢的地方了。
俱乐部现在残破不堪,但是在那个年代,每天晚上都挤满了看电影的工人和家属,更是孩子们的乐园。现在的电影院是不能理解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啦。
当年的商店,现在已略显破旧。只等扒掉了。
夫妻经营几十年的小店依旧正常营业,老房、小店是夫妻坚守的阵地。
一路走来没有见到几个人,熟悉人家的楼房已经基本签了协议,只有小部分人家没有搬走还在坚持,这里真的没有什么人了。马上就到自己家,我也加快前行的步伐,用更多的时间去看看自己的老家。
我刚出生就随着父母来到了这里,2000年离开了这里,但这里的生活却是难以忘怀的,我的前三十多年就留在了这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这里是我的家。
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分外漂亮。老母亲“门前栽柳年年有”的美好寓意,保佑我们八个兄弟姐妹的日子富足幸福。
两棵大树合抱交织在一起,像情侣一般。老母亲则爱拿着蒲扇坐在下面乘凉。孩子围绕它粗壮的枝条攀爬玩耍。
职工生活区主要分为前后两个区。自己家生活在前宿舍,几十年来大家像亲人一样生活在一起。老宅已经被动迁了,没变的只有门前的大柳树和门前的那条多少年未修整的厂路。
泛黄的墙体和破碎的玻璃表示着这里的兴衰,窗台上的油渍、老屋扒掉的门窗也在诉说着曾经的柴米油盐,升起的炊烟。
这里是我和父母生活过的地方,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到处都有满满的回忆。
儿时的老家,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非常热闹,那是我们幸福的乐园。
熟悉的容貌、亲切的声音。那是我的爹娘,那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还没长大的岁月里,享受那份至亲至爱的父母关爱、兄弟姐妹情分……
清苦的日子里,全凭母亲节俭勤劳、持家有方,全家人种菜养鸡、赶山捡地,日子过的滋滋有味,许多人投来羡慕的眼光。几十年过去了,母亲节俭持家的优秀品质依然影响着我。
我喜欢母亲屋内的老炕,特别在寒次的冬天,冷得瑟瑟发抖匆匆赶回家中,第一件事就是躺在老炕头温暖冻僵的肢体。不用太长的时间,自己的身体就热乎起来,真舒服呀!
最爱吃妈妈做的合面饼;最难忘妈妈包的酸菜饺;最想吃妈妈炖的鱼和菜;最爱喝妈妈做的酸汤面。
又到年终岁尾、又要迎来新春佳节,我再也看不到老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永远也享受不到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共渡的幸福时光……
重回故乡,几分亲切,几分伤感……
儿子小时候的第一幅新年对联“一家发大财 全家都有福”,不但包含着对姐姐辛勤付出的赞誉,也包含对一家人的祝福。
这里就是我们的根。 我们在这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变老。 这个充满往事回忆和青春记忆的地方,一定会发展变化的更加美好!
六栋宿舍的房屋建筑风格一致,视野之内都是红砖灰瓦,遗留着“苏联”老大哥的风格,也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和生命中。让我们一同期盼未来的这片土地上,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