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寝韵
十二侵韵是平水韵下平声中的一个韵部,主要包含以“侵”字为代表的中古汉语韵母,其特点为声腔低沉、音质绵长。该韵部在诗词创作中具有以下特征:
韵部构成
1、核心韵字:包括“心、深、林、阴、吟、音、寻、金、琴、今、襟、侵”等字,这些字在中古汉语中均属同一韵母系统。
2、特殊用字:部分字存文学应用
诗词范例:李商隐《嫦娥》押十二侵韵(韵脚“深、沉、心”),祖咏《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亦用此韵。
对仗功能:李渔《笠翁对韵》中“歌对曲,啸对吟”等句,通过十二侵韵字实现声律工整。
音韵特点
1、古今差异:现代普通话中部分字(如“真”与“侵”)读音趋同,但古音区分明显,方言中仍保留差异。
2、通押争议:与十一真、十二文等韵部存在通押现象,但传统格律认为应严格区分在多音或通假现象,如“沈”同“沉”,“任”表负荷义时亦属此韵。
二、十二侵字表
十二侵韵是平水韵下平声中的一个韵部,包含以下常用字:
1、核心韵字:心、深、林、阴、吟、音、寻、金、琴、今、襟、侵、临、岑、沉、沈(同沉)、禽、簪、斟、禁(胜也)、森、霖、任(负荷)、浔、砧、钦、衾、淫、箴、骎、针、衿、参(参差/人参)、琳、忱、愔、瘖、涔、嵚、擒、歆、谌、琛、崟、淋、唫(同吟)、鬵、壬、黔(黔羸神名)、喑、蟫、霪、南、蔘、纴、㴱、镡(剑鼻)、祲、湛、燖1。
2、中古音韵特点
韵尾特征:
十二侵韵在中古汉语中属闭口韵,以-m为韵尾(如“心”读/sim/,“金”读/kim/),现代普通话中多变为-n或消失(如“心”/xin/,“金”/jin/)。
方言保留:
粤语等方言仍保留闭口音特点(如“心”/sam/,“金”/gam/)。
古今音变对比
中古音(例字) 现代普通话 方言保留(粤语)
心 /sim/ xīn sam
金 /kim/ jīn gam
侵 /tsʰim/ qīn cam
三、十二侵韵启蒙
青萍剑,绿绮琴。书天木笔,刺水秧针。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墙内杏花红出色,门前桑柘绿成阴。元亮归来,新竹旧松多逸趣;子期去后,高山流水少知音。
松郁郁,竹森森。孤峰绝壑,远水遥岑。桓伊三弄笛,虞舜五弦琴。淑气渐催莺出谷,夕阳忙促鸟投林。武将承恩,面带霜威辞凤阙;使臣奉诏,口传天语到鸡林。
回俗驾,涤尘襟。鱼穿荷影,雉伏桑阴。月寒花溅泪,风冽鸟惊心。咏絮才姬挥妙笔,寄衣戍妇捣寒砧。雍伯成婿,一函尽献圆中璧;秋胡戏妇,两袖轻携桑下金。
四、十二侵韵诗词
1、唐代作品
a.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全诗以"深、沉、心"押十二侵韵,通过月宫意象表达孤寂心境。
b.祖咏《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
"雪里窥人雪不侵,澹香孤影百年心。一梢烟月看同昔,去日春光又到林。"
2、明代作品
a.谢榛《送赵兵宪絅夫之宣府》
"晓发居庸道,征袍霜露侵。扬旌度寥廓,吹角动萧森。"
五言排律中"侵、森、吟、临、深、心、岑"七次换韵,展现边塞苍茫。
b.钟惺《舟晚》
"舟栖频易处,水宿偶依岑。岸暝江逾远,天寒谷自深。"
以"岑、深、阴、林、音、心"构建秋夜孤舟意境。
3、清代作品
a.车万育《声律启蒙·十二侵》
"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
通过"心、琴、砧、阴"等字实现声律对仗,成为蒙学经典。
b.李渔《笠翁对韵·十二侵》
"歌对曲,啸对吟。往古对来今。山头对水面,远浦对遥岑。"
以"吟、今、岑、阴、林、砧、金、针"完成八组工对。
4、典型意象分析
自然意象:月("晓星沉")、林("去日春光又到林")、砧("晚笛对秋砧")等高频出现。
情感表达:多用于抒写孤寂("百年心")、思乡("倦客心")、高洁("四知杨震固辞金")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