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新高一需要住校,每次返校他都有些焦虑。今天一早要返校,昨晚他开始找我们拉呱倾诉,一拉拉到凌晨。今天早晨天还没亮一家人顶着熊猫眼爬起来送他返校。洗脸时我想到热水器漏水需要更换了,顺口跟爸爸讲了一下。然后为了快一点出门我让爸爸帮我喂鸭子、给猫铲屎、给乌龟换水,爸爸忙乱中脚磕到了瓷砖的拐角,小拇指磕掉了一块皮肉,鲜血直流,爸爸生气的低吼满脸通红。我快速帮爸爸止了血,赶紧拉着孩子出门送他去上学。儿子对爸爸的情绪有些害怕,我给他解释,爸爸觉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对自己很生气,跟他无关,孩子这才松下来。送完孩子我询问爸爸的伤势,并和他讨论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昨天儿子的焦虑我们都有点Hold不住,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很无能,想把这种无能感扔出去(这叫分裂),但是扔不出去,因为无人可接,我接不住爸爸的,爸爸也接不住我的,只能各自生自己的气,还伴随着深深的无力感。早上睡眠不足,起床时情绪还在昨天的坏情绪里,极力想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好点,我又聊到热水器需要更换,爸爸感觉我在指责他没干好,然后安排他去喂鸭子给猫铲屎给乌龟换水,爸爸不情愿但是还是委屈自己去做了,忙乱中失误弄伤了自己。想发脾气,怕影响孩子,没忍住还是发了一点,孩子确实害怕了,路上我跟他解释了一下爸爸是在生自己的气,他没再纠缠。
早上我看爸爸情绪起来了,我就必须稳定,所以我看起来很平稳,爸爸会更生气,好像我安排了他干活,他受伤后我却一点都不心疼。其实我是启动了情感隔离,就是让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情感,这样我才能提高效率,快速做完所有的事情,不让孩子迟到。我是心疼爸爸的,但是没有时间去表达了,爸爸那一刻会感觉到自己没那么重要,好像儿子更重要。其实不是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会凭经验事急从权,爸爸流血了我先帮他处理伤口,那一刻爸爸觉得自己又重要了,所以情绪有了缓解。我对爸爸说,你一直很重要,我一直都很需要你。
我也一直在想儿子昨天怎么了?我猜他很焦虑,觉得自己很糟糕,他在迈出很重要的一步。开学后我一直是一周一接,周三去看他,带他去吃顿晚饭聊聊天,然后再送回学校去上晚自习。但是这周他说周三不用我去看他了,他说现在天黑的早了,我下班赶过去天就全黑了,他觉得我很辛苦,他在主动应对自己的分离焦虑。学校里有人攻击他,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他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他想把自己没用的那种坏的感觉扔出来,扔给我们,但是我们没能接住。
为什么接住孩子的坏情绪这么难呢?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接住过我们的无能感,我们对此非常陌生,无从下手。我记忆中父母对我们糟糕的情绪很少用情感回应,通常会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就是“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这样”“你下次这样”,我们也如此效仿。其实这个行为否定和拒绝了孩子的无能感,换句话说就是不允许孩子无能。
如果我们说一个不太成功的经历,我们的父母通常会说你这样不行,然后支招,我们的感觉其实很糟糕。因为我们只是想在一个安全的温暖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表达喜悦也表达脆弱,做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可以是坏的、可以是无能的,但是父母一支招其实就拒绝了我们可以做一个无能的小孩,也就是否定了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真实自由的存在。换句话说,他们一支招,我们就觉得自己是不被允许的、是坏的、是糟糕的。我们那么爱我们的父母,即使他们这么否定我们我们也不敢反抗或者不忍心反抗,还忠实地把这种模式学得炉火纯青使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也不敢反抗,所以就没法做自己。孩子会不断试探他能不能做一个不那么优秀的小孩,试探如果自己是个无能的糟糕的小孩父母还爱不爱他。其实他并不是想做一个无能的小孩,只是想看看父母能不能接纳他是一个无能的小孩,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允许。这个原理就跟“你吃过不同种类的食物、住过不同等级的酒店、结识过不同类型的人群之后,你就有了更多选择,你拥有过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个原理是相似的。我们被允许做个无能的小孩后仍然被爱,我们就会主动选择做一个有能的小孩还是一个无能的小孩,如果不被允许就会一直去尝试能不能做一个无能的小孩,去求证父母到底爱不爱我。
亲密关系是母婴关系的外显,在夫妻关系中会重复母婴关系的互动。爸爸不允许妈妈无能,所以爸爸觉得弄好孩子是妈妈的责任,比如开家长会就应该妈妈开,孩子班级活动就是妈妈的事。妈妈也不允许爸爸的无能,所以总是嫌弃爸爸不会这不会那。我们在指责对方和嫌弃对方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能感想要扔给对方,但对方不接,我们就会愤怒,这个机制是2岁左右宝宝的全能自恋。对方不接是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面对孩子扔来的坏情绪我们丢盔弃甲时,那一刻我们失掉了父母作为容器涵容孩子情绪情感的功能,我们丢了自己的阵地,退行至和孩子一般大,和孩子在泥泞中拔骨碌。
这是我们的父母教会我们的,也是代际传承的一种无意识。我们的父母,包括他们的父母都在忙于生存,是比较严苛的,多是道德教育,鲜有心理教育的意识,父母作为容器涵容孩子坏情绪的功能他们很少有,大量的指导对孩子而言意味着否定,作为人的情绪情感很难安全地表达,父母更多地是从上位者的角度看待孩子,并希望孩子不断改进。我们又是那么爱我们的父母,不允许自己反抗和背叛,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当我们无法涵容孩子情绪的时候是一元关系,就是和孩子共生。二元关系是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并能耐受住。三元是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能以第三人视角看待孩子的困难并涵容。要想走到三元,首先要对自己有更多允许。此外,能够接住孩子投射来的无能感是需要训练的,每一次的反省都很重要。
从现在开始吧,从我们开始吧,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吧,识别自己的情绪,涵容自己的无能感,扩容自己的生命空间,增强我们的生命弹性!
愿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好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