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世界是有起跑线的,但是终点在哪里,始终没有人告诉我们。父母们在旁边拼命的喊叫着,努力地把我们的起跑线往前挪一挪,似乎这样就可以赢了这场人生的比赛。
不知终点,何必起跑?
当前系统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我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老实巴交的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也许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
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也许会成为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人物,但他们不过是一群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或许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许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加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通晓多种音乐,掌握几门外语,并积极地思考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家国天下魅力无限。
他们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的赢家。
当那种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旁人会惊讶的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我们都承认,学生在高中阶段承受巨大压力,会导致精神焦虑。那么同样是这群学生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切又怎么可能自然地得到改善中。
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需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过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就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这些年轻人擅长广交人脉,但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男女之间存在的炮友关系就是为了在最方便满足自己性爱需求的同时,又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投入职业的发展。
我们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一位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
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总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入,学生们左顾右盼,环顾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凸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庄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
成年人大多对这种现象没有意识,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审视事物的角度错了。
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甘于服从学校给他们设计好的框架,鲜有对思考本身抱有极大热情者,更少有人能够领悟到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长和探索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旅程必须是学生本人为自己设计和践行的。
当然,任何现象都是有例外的。那些纯粹的追寻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他们不管学校和周边人群的想法如何,他们就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但是往往是以这种心态求学的人,在现在的大学里显得另类。
今日的这些名校大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前,既不是一群温顺的绵羊,也不是一帮无畏的机器人,更不是一些极少数的极端愤青。绝大多数学生流动他们的师哥师姐一样,处于中间地带,十分理想化并带有一份孩子般的纯真,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试图遵循其中的奥秘。恰恰还是这群学生,同时又不得不与进入名校所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相抗争。
所有的教育体系都会教出有着自己特点的人才,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那么你从小就会了去争取并珍惜那些能够衡量你在每个阶段向精英迈进的指标,比如成绩以及奖杯,获得这些你将会被认可并得到赞美,你的父母将为你沾沾自喜,你的老师将颜面有光,但你的对手将咬牙切齿。
当我们认为顶尖大学录取终于给自己的奋斗划上句号时,其实这才是游戏的序幕。在进入大学之后,游戏越演越烈这场,游戏中的筹码是更高一级的研究生录取,sci论文,世界顶级公司或者是拿到多少投资的创业项目等等。这些游戏的筹码不仅仅代表你的命运,也代表你的身份,可能更代表了你的价值观。这些筹码就是你和你的价值。
这场游戏的最终信条就是资质至上。每个人的课外活动无节制地忙碌,忽视学习和探索,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为自己的简历加分,生命就是不断地积累证书,就是不断地竞争。
资质至上的心态限制人对教育的理解,使人们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的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目光来衡量。
这些年轻人已经非常习惯于迎接挑战,因为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出人头地,才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才让人觉得有价值。在决定成为什么之前,事业得选择是无限的,但是一旦决定了,那么无限就转变成了有限。
学生选择这些职业的最根本动机并非个人欲望, 而是一种行为惯性,是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生活、做事和思考的惯性。他们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并没有了解自己内在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对这些年轻人来讲,最大的疑问是:除了这些工作之外,还有哪些工作是值得去做的。
当你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判断它肯定是有价值的。所有决定动机的关键在于安全感。剥开安全感这件外衣,你看到的是应得利益。方向感的缺失以及不想失去机会,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恐惧。在社会精英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是一双害怕失败的魔爪。
他们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他们无法从失败的恐惧感中挣脱出来。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对于精英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
在大四,大部分学生都做了相似的选择。说服自己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价值,要经历一番挣扎,自己往往会被认为很另类。人们经常告诉我们, 放弃那些稳当的机会是不可思议的,而他们自己所追寻的虚无缥缈的另类追求将是不会持久的,甚至从刚开始就不应该有那样的想法。
我身边有不少聪慧的年轻人,不愿意屈就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但同时也一直没找到自己的挚爱。他们总是在对比和观察之前的同学都在从事什么伟大的职业,如果自己不能继续取得名誉或利益的话,那么自己将会是一个失败者。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毕业后加入了国营企业。偶尔聊天说起想追求的事业与梦想,他表示自己想要离开国企单位,去做一些更具创新、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他要放弃的不仅是一份稳定而优越的工作,还会附带有家庭的压迫。不得不承认,当我们作出一些选择的时候,其实已经放弃了其他的选择。
一味不想输在起跑线上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遐想。我们不再考虑去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辅导教师,而是想着如何获取更多的学生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的学费课费;我们不再考虑去成为一名醉心工艺的匠人,而是想着如何炒作出名,高价出售一些劣质工艺品;我们不再想要成为一名给予社会与民众创造更多价值的人,而是把民众当韭菜,社会当盘子,想着如何在社会趋势中获利,如何屠宰民众。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只有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那些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终将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