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济南】
如果你不知道“有心长作济南人”出自于何人之手?来,我给你提个醒。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你想起来了吗?
对,没错。就是宋末金初时期北方文学的文坛盟主“一代文宗”元好问的手笔。
为什么元好问在诗中写到:“有心长作济南人呢”?
元好问祖籍山西。出生于山东忻州农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士大夫家庭里。
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恰巧元好问又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元好问他老爸在他七个月的时候,将他过继给了他的二叔元格。
元好问第一次与济南结缘应该是在他五岁那一年。
当时,他叔叔元格要去山东掖县走马上任,荣升县太爷。于是,五岁的元好问跟随叔叔元格初次来到济南。
由于仅仅五岁,所以元好问只记得济南府很大。后来,每当人们说起济南的风土人情时,他还常常因为没能在济南逗留和游玩而遗憾。
并且始终耿耿于怀,直到四十二年以后,他终于得如愿以偿。
再次来到济南,而且兴致勃勃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
【二到济南】
当金朝灭亡以后,元好问一家被蒙古士兵做为俘虏,押往山东聊城看管。
幸好被惜才如命的冠县县太爷赵天锡将他从监管的住处捞了出来。然后又帮他把家安置在冠县。
不知不觉中两年就这么过去了。一天,在济南做官的好朋友李辅之邀请他到济南去做客。
此时此刻,己经整整四十二年了。在济南,元好问一待就是二十多天,在作为东道主的李辅之陪同下,元好问西到匡山,东到华山、可以说整个济南的山水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的上乘佳句。
济南一行,对于拘押已久的元好问来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由”的重要性。
所以,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除了每天都沉醉在济南的美轮美奂之中以外,他还真想从此以后就做个济南人。
我想,这就是元好问在颠沛流离之际最大的梦想和希望吧。可遗憾的是20多天以后,他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济南。
【三到济南】
到了1239年秋天,在朝廷为官的朋友想请元好问再次出山为官。
但是,己经五十多岁的元好问却心如止水。早己无心重返仕途啦。
不但如此,他还下定决心重返故里。回到老家山西著书立说,终老一生。
在回山西的途中,元好问再一次来到了山东济南。人到晚年,特别是经历了亡国之耻的朝廷一员。
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内心创伤是多么沉重,曾经沧海难为水,斗转星移世事难料。
可见在元好问的内心世界里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唉!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与其说在庙堂之上日夜操劳,还要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倒不如潇潇洒洒长居济南做个散淡之人。
可滑稽的是,命运再一次给元好问挖了个坑,让他三去济南,还发自内心的感慨一番: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到头来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眨眼之间又让他匆匆地离了开济南。
【四】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
《济南杂诗十首》,不仅记录了元好问笫二次到济南的见闻和心路历程。
而且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点我们通过他的《济南杂诗十首》也可以看出端倪。
《济南杂诗十首》第一首诗写道: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
第二首写匡山;
第三首写华不注;
第四首写鹊山;
第五首写历下亭;
第六首写灵泉庵;
第七首写趵突泉;
第八首写鹊华烟雨景;
第九首写大明湖;
第十首写旅游的总体感受。
正所谓,看山看水自由身,着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元好问以擅长作诗、文、词、曲。而闻名。其中他的诗文成就最高。
他曾经先后三次来到济南。而且每来一次,都不遗余力地写下赞美济南山山水水的篇章。
特别是“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的诗句。
时至今日早已演变成为宣传和介绍齐鲁大地济南城的金字招牌啦。
济南,你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让名动千秋的文坛盟主元好问信誓旦旦的要做济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