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弯湾
昨天去看了电影《海蒂和爷爷》,今天起来,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真的是一部太美的童话、太美的电影了。
跟一般的童话电影不同,《海蒂和爷爷》虽然是个童话故事,但人物都很立体、丰富,没有过于简单的好人坏人之分。
海蒂是个野孩子,不懂规矩,但俏皮可爱;
克拉拉是富家小姐,虽然有时候有点自私和娇惯,但也真挚善良,优雅美丽;
皮特虽然鲁莽、讨嫌,但也淳朴而耿直;
爷爷虽然脾气暴躁,不与人交,但内心仁慈宽厚;
克拉拉的爸爸虽然有点傲慢和冷漠,但也通情达理。
克拉拉家的女管家,虽然严厉,但也恪尽职守,小心谨慎;
就连把海蒂丢给爷爷、又卖到克拉拉家做女伴的姨妈,也依然“罪有可原”、良心未泯,并非劣质小说或者电影里那种脸谱化的坏人——一出场就是坏人那种。
(就像我不太喜欢高俅、容嬷嬷这种角色,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坏到骨子里了,坏透了,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坏——这不是艺术该有的人物塑造方式。要塑造一个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坏人很简单,让他杀人如麻、荒淫无道、欺上媚下、坑蒙拐骗、手段残忍就可以了,但要让坏人变得可以理解,那并非易事。)
这么经典的童话,被翻拍了无数次,依然还能拍出猫眼9.6、豆瓣9.1的高分,可见片方的功课做得十分到位。
从最基础的选角来讲,似乎每个演员都是为这些角色私人订制的,尤其是海蒂和克拉拉,完美符合我内心的“洋娃娃”的形象——可以说是海外版的小燕子和紫薇了。
撇开人物分析不谈,我想讲讲电影中两个“最童话”的片段。
第一个,是海蒂在女管家、家教的批评、打压下,显得愚蠢呆板、脑壳有问题,但克拉拉的奶奶来了以后,给她拥抱、给她温暖、给她讲故事,但没有讲完,说想要了解故事的结局,你得自己识字才行。
海蒂几乎是一夜之间,便从大字不识一个的野生孩子,到能通篇读完一个故事的天降神童——这真的很童话。
人一长大,就觉得童话很扯淡,内心总是不屑——这特么怎么可能?
童话是让我们相信人心的力量,相信渴望的力量。
渴望会帮助到我们很多很多,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干不成事、挣不到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事业、对钱并没有真正的、十足的渴望。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习惯性混吃等死”。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对钱充满了渴望,你每天工作15小时,下班顺便捡几个矿泉水瓶,十万八万挣不了,三千五千是不成问题的。
但如果你一点渴望都没有,成天躺在床上(除非你以此为职业)你能挣到一分钱,那才是真的见鬼了。
第二个片段,是身患残疾、必须坐在轮椅上的克拉拉来到海蒂的爷爷家,在阿尔卑斯山上,嫉妒心作祟的皮特,把克拉拉的轮椅从山上一脚踢滚下了山。
克拉拉失去了轮椅,行动不便,她尝试着站起来、她尝试着在海蒂和皮特的搀扶下行走、她会走路了——这也是很童话的。
是的,成年人面对这种事,只会嗤之以鼻涕,不屑地说声“切,骗三岁小孩呢”。
可是,童话传递给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就像很多失恋、离婚的朋友向我倾诉情感问题,最后都会加上一句“弯湾,我该怎么办?”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为5000多人提供过建议,但遗憾的是,这些建议的有效性是非常低的。
很多时候,并非是建议本身有问题,问题的本质还是人们不去行动。
在“怎么办”这几个字里,“怎么”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办”,因为“办”代表着行动和改变。
但那些浸泡在失恋、离婚的痛苦里的人,他们最大的障碍,是拒绝改变。他们幻想着一种办法,即——不用改变,但能取得成果。
世上哪有这等好事呢?
而克拉拉失去了轮椅,尝试着站起来,就是“办”的最佳体现。
很多人,在职业里、情爱里,一直都很被动的活着。
有人在单位干的不开心、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但又害怕跳槽,所以一直赖着不走,一天天得过且过;有些人,恋爱和婚姻搅得一团糟,天天在牢骚抱怨,但又害怕分手和离婚;有些人失恋了,一天天痛苦得死去活来,总觉得那个离开他的人是他这辈子的唯一,夸大对方的好,强调自己爱的可贵和深刻——不愿改变、不愿尝试着接受新的思想和人。
朋友们,你成天瘫坐在轮椅上,你想要活蹦乱跳,你最起码先得站起来啊!你得做出改变啊!别一天天的问“怎么办”了,关键是你得办哪!
让人遗憾的是,人们总是自恰的、自圆其说的,不论他处于任何一种状态,都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对的、是合理的。
他们已经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未来、不再相信美好、不再相信爱情,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所以,我总觉得,放弃比坚持更难,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讲的“坚持”,无外乎就是坚持躺在轮椅上——就像那些失恋的人,一天天在自我感动,坚持着对那个不可能的人思念、幻想、自我感动、渴望挽回。
这有什么难的?谁做不到?
难的是果断的放弃、麻溜地开始自己的生活——改变才是人活着最难的事,因为几乎每一次改变,都是在违反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能。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好好读一读童话,看一看童话电影了——在别人的故事里,去重新拾起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去获得改头换面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