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希望》第二章反思

今天读到赋能导向咨询的标准,对“能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合作的关系,而非把咨询师的角色,至于上对下的专家角色”这条标准很有感触。从自己刻意学习对话以来,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不喜欢被朋友们用这种方式来跟我对话。

之前会和饭粒儿闲聊,得知他儿子也不喜欢妈妈这样跟他交谈,这种谈话好像更适合师生关系或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这种认知在这学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每当我们这群人用这种方式跟我交流的时候,瞬间我就没有说话的欲望,如果对方继续坚持我就只得硬着头皮附和。而且时间越久,说教的意味就越重,专家的身份藏匿不住。

这种想法一直困扰我自己的谈话,我现在,或者相当长时间都在摸索这个度的问题:技术本来是让我更好的倾听或靠近学生,可是如果学生也产生我一样的体验感,他是不是也只能硬着头皮迎合我

怎样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