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
【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音:叔)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 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趣译】
南海北海,早潮晚汐,躁动不安。海水上波浪的狂奔咆哮,倏忽而逝。南海国王,北海国王,同样的生就海水性格,喜爱波涛汹涌,所以一个名倏,一个名忽,就是速度很快的意思。
南海北海之间,一片苍茫大地,是谓中土国。中土国生就陆地性格,喜爱清净无为,不躁不动。无知无识,所以名浑沌,也就是稀里糊涂。音读讹了,便成混蛋。混蛋也好,糊涂也好,浑沌不计较,他心头明白:“俺名昆仑。”他照料中土国,春花秋实,鱼跃鸢飞,无为而治。
奈何南海北海倏忽二王最怕寂寞,所以早晚驾乘潮汐,一个北上,一个南下,每天两次跑到中土国来碰头,说是交流新潮汐的八卦。中土国王浑沌尽地主的义务,每天两次设宴招待倏忽二位贵宾。至于他俩交流一些什么,浑沌从来不闻不问,因为不感兴趣,显得呆头呆脑,一副瞌睡未醒的样子。
日子久了,倏忽二王过意不去,有一天,他们研究怎样报答浑沌。
倏说:“人有七窍;两眼看物,双耳听声,一口饮食,两个鼻孔呼吸。唯独这位老兄可怜,一窍不通。应该帮助他呢。”
忽说:“是呀。应该让他看看海洋,同时听听音乐,尝尝美味,呼吸一点新空气。”
于是他俩决定给浑饨开窍醒脑。
浑饨仍然瞌睡未醒,没有任何反应。
第一天凿通一窍,看见平面物象了。
第二天凿通二窍,看见立体物象了。
第三天凿通三窍,听见声音了。
第四天凿通四窍,不但听见声音,还能够寻找到声源了。
第五天凿通五窍,大吃大喝了,大说大唱了,大叫大骂了。
第六天凿通六窍,闻到香臭了。
第七天凿通七窃,畅快呼吸了。浑沌开窍了,却当场毙命。
中土国就这样灭亡了。
昆仑山留下六条隧道,供人凭吊。
【释解】
南海是“有”的代名词;北海是“无”的名词。
有、无会于“混沌之地”,混沌就是“非有非无”的代名词。
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别,没有大小之异,这就是混沌。
“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就是混沌。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混沌。
“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混沌。
混沌不用智来思考。他用直觉,这是大智慧。
所以混沌不被外物所奴役,它乘物游心,自在逍遥。
混沌为什么死了?因为它开始用智,用小聪明了。他有了喜怒哀乐,而不节制;他有了生灭、垢净、增减之分。
我们不能用人的标准作为万物的标准,以人的喜好,代替万物的喜好。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用人的标准来统一。
就像鸭子腿短,鹤腿长,我们不能让它们整齐划一。把鸭子腿接一段,或把鹤腿截一段,都是有悖它们天性的。
混沌也是如此,混沌有混沌的天性,如果非让混沌长得跟人一样,也有七窍,必然违背了混沌的天性,混沌之死也是必然的了。
《圣经》说上帝七天造了世界;
而《庄子》讲南海北海七天毁了世界。
可见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何等的不同!
西方用“加”的方法认识世界;
而东方用“减”的方法觉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