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类知识中最有用的也是最欠缺的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
-卢梭
有一位师者告诉我:每年要给自己三个忠告,其中一个忠告是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我觉得是个哲学命题,人的一生都在进行自我认知,但我很认同师者的忠告,并行走在路上。
- [ ] 关于他人评价
然而,许多时候,人真正要认知自己其实不容易。人不是一座孤岛,在与人交互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受到他人影响,而不易自知。
近来,有人和我说,她常常不自觉的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不知道如何帮她,但能理解,因为人怎么可能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呢?这似乎是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遇见的问题。常听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非也是在他人的评判中寻找自我。
我只是想起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看到的镜中映像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想起永和老师教我用镜头、光影来如何观看、自省茶事,如何修正自己时领会到的:人必须跳出自己的圈子,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自己,而不是以他人评价定位自己。
- [ ] 关于比较
然而,说易行难,人们能做到是有难度的,因为骨子里会有比较。比较不是不好,关键在于自我取舍。有的比较,如李世民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看过一个测试: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让不同的人来看。结果发现人们通常看到的是那个黑点,而忽视了黑点之外的那一大片空白。当试验反过来,黑纸上画白点亦如此。而黑点就像是人身上的缺点,总容易被人注意到。白点是希望,总能发现光芒。
人们认识自己,去观察自己缺优点时,最后的结果,在于比较后的取舍,是看到优点还是缺点?也在于看到后对他人的不盲从与不忽视以及如何行动?
常听人说:人学会认识自己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等,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永和老师也曾经教学生通过镜像,去比较自己原来的视角,去看到一些自己日常操作时所忽略了的细节,从而让大家逐步有更新的认知与美感修为。
比较什么即重视什么,我想我们各自有抉择。
- [ ] 关于自我观察、内省
人是喜欢归因的,任何事总是有外因和内因,人的核心价值观里,关于自我认知,应更多来源于自我的观察、内省。通过找找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来找到答案。
记得前年,美国心理学专家John Kevin分享关于“关注自己”的话题时说到:生活中,遇见问题要有勇气承认自己,也要有勇气与别人联结。有勇气负起责任,有勇气与他人产生沟通……
勇气,是内省自己的重要一步。
我们认识自己时,大概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我们从小和孩子说:要感觉到小伙伴身上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习。树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概念。也给孩子讲“拔萝卜”的故事,可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齐心协力力量大。我们不断教孩子如何学会跳出一个“我”字。我们也看到孩子是从“我”到“我们”、从“自我”到“他我”、从“个人”到“集体”的这个适应过程。
这一社会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生一直在循环的过程呢?当我们要孩子从“我”中跳出来,初步认识到“我们”,认识到别人,认识到“我”的局限性,来帮助孩子以恰当的姿态走入社会时,我们也在同样经历着。
- [ ] 关于经历
而经历如镜子。近年,感觉工作和生活都是道场,人在经历过程中才能通过对话发现智慧与要了解的知识,包括认识自己。
听到一位孩子问妈妈: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当时很惊讶孩子这么早开始寻找,并一度陷入思考。
回看我们自己,生命也许就是充满矛盾的,如我们希望自己是独立的,但又需要与人沟通,这本身就是矛盾。我们生活中经常要去处理这些,但它也是让生命非常美好的一方面。
只有我们迎接矛盾,走过矛盾,便学会怎样解决可以解决的矛盾,不被不可解决的矛盾烦扰,才完成自我的蜕变。
如何认识自己,我仍然在经历着,并愉快相处,偶也想起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