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免费的东西反而花费更多?
去商场购物经常遇到这种促销方式,“消费某款产品免费送小赠品”,之前就入过好多次坑。原本是纯买牙膏,看到有款总送水杯,价格比单卖高出20%,是不是忍不住心动下手了。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非理性消费,这就是免费的诱惑。
为什么免费的商品还很火爆?除了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感,还有一方面是商家利用人的本能-害怕面对损失。如果选择有成本的物品,会有风险,而免费的物品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比如你购买某种产品收到的赠品,觉得不好用,心理也不会有“罪恶感”,当初买错了。而是想反正是免费的,无所用,白送已经是自己赚到了。
免费的诱惑无处不在,小到超市购物,网上购物买满免运费,景点买门票(实际上要排很长队),大到买车买房,一定要理性考虑。
现在在路边遇到扫码免费送小礼物,深受小朋友喜欢,家长为了讨小孩欢心就会扫码。如果是纯粹为了提高关注量还可以可以,但是有些不良商家会盗用你的微信信息,特别是绑定的银行卡,到时候更得不偿失。
所以在充满诱惑消费的年代,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至关重要,根据净收益值的大小来做决定。
2、为什么乐于做义工,给钱反而不高兴?这个章节主要阐述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博弈论。举个栗子,公司规定开会迟到要罚款。这个规定会杜绝迟到吗?不会,如果是迟到口头提醒或警告,基于人性尊严、面子会觉得过意不去,下次会提前到;但是如果涉及到金钱处罚,迟到就变成心安理得,反正收到该有的处罚了,所以迟到无所谓。一旦两者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并且要重建更加困难。
再举个更符合主题的事例:比如让培训师帮忙做宣讲活动,酬劳50块一天,会同意吗?记住提到了钱的问题,他们用的是市场规范,会比较自己授课一天的收益和50块之间的差距。如果让他免费授课会同意吗?没有涉及到钱,这时他关注的就是社会规范,免费参与不仅能做公益,而且还可以提升个人影响力。
在公司中同样存在,员工都期望高工资,根据市场规律,公司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每个人的需求,还有一种情况涨工资后,热情度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如何刺激员工的工作激情呢?从另一方面社会规范中做协调,特别是现在90后员工认同感占比更高。所以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好员工关系、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下午茶、生日趴、户外活动、年度旅游等都是利用社会规范起作用。
文中还提到一个观点很赞同,“金钱自己是有生命的,也会消除人类相互关系中最好的东西。如果没有钱,我们生活中某些方面是否会更好一些呢?”这种现象在边远地区的农村有存在,因为经济不发达,市场规范更少,越接近纯社会规范的回归,人员更淳朴、生活简单也惬意,还不乏乐趣。再比如社会上很多公益志愿者,特们都是牢记社会规范,默默发光发热,为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增添一抹色彩。尽力所能及之力,奉献一点爱,也会让自己内心更富足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