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的是大三就考研,然后基本可以考上,然后就可以继续读三年书。但是考上了呢?有些问题还是无法回避的,比如找工作呀、成家立业呀、人生目标呀什么什么的,考研才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谁动了我的奶酪》里有一句话叫“如果你不再害怕,你会做些什么?”好多人都是因为害怕,所以做了好多好多无用的努力,比如大学生考各种证、参加各种比赛、考教资啥的。为什么要那么干呢?还不是怕找不到工作。但是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能力真的提升了吗?不见得。那些整天当志愿者站岗的日子有什么益处呢?
有些人热衷于考证,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考证上面,导游啊、教资呀、心理咨询师呀、律师呀、计算机二级呀什么什么的,那些证大多都用不上,因为想想都用不上嘛,本来就只能做一份工作,所以只可能是一张证发挥作用。
这些年几乎所有的不懒的人都在考教资了,可是他们,就是那些考教资的每个人是真的喜欢做一个老师吗?不见得,大部分人只是希望获得一种稳定稳定和安全的感觉,教资就是最后的退路。
所以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我想就是大家都害怕,大家对于未来没有一种合理的认识,而只是焦虑,焦虑又带来了浮躁。但是只是焦虑、浮躁的话,就一点儿也不开心,也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于是时间被那么浪费掉了。应该做的事就是停止害怕,没有什么好怕的嘛!
可是为什么这么焦虑了呢?为什么没有沉下心做事的毅力了呢?我的父母,包括我相信好多好多人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说:你要考个教资,实在不行当老师也可以。难道这只是我的父母是农民工的缘故吗?我发现这种焦虑、这种浮躁本质上是缺爱的表现,就是物质的世界,少了很多精神的关怀,是现代人情感上的疏离导致了这些。
我,还有好多好多人吧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长大才会有出路,说那些话的父母大多教育水平并不高。在他们想象中,教育是一条出路,可是他们并不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因为自己生活的艰难,所以以为那些受教育的人生活就很好,他们是一种简单的思想,不去想背后的原因。
可是我们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不会去想考教资什么的,因为我一点也不喜欢当老师,这样将就根本就不幸福!不是像高中老师说的那样,安逸的生活就标志着幸福,可是,我觉得那些高中的老师们,他们也不幸福,我记得班主任常常对着我们抱怨说自己工资超级低,可见他们并不满意,为什么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呢?因为没有勇气吧!真的好可笑。
一般正常的人可能都啥也不想,然后顺应大流,那样过一辈子。我和同学谈起考教资,他都是说教资是一定要考的,他很有能力,人际关系很厉害,平时也参加超多的活动,他需要那一本教资吗?他不会去想,他还是每天盯着各种活动、刷着抖音、疯狂的跟别人聊着天,看上去他好强啊,但是幸福吗?
我曾经也想考各种各样的证,当然也有拖延,也内向一点,所以第一次综测我就到了班级的中下,那时候非常抑郁、极其焦虑,我脑子里的疯狂想法是,我四六级都必须要考600多分,然后也真的很“壮烈”吧,大冬天的六点起来在外面跟读听力,我还看到小红书别人轻轻松松考600,我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你做不到?
去年冬天那时候四级考试一天天临近,实际上我也没有什么动力,除了很抑郁焦虑,没有别的动力,那是我很苦闷,也不是就是很整天很难过,想着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考不了600分。后来慢慢的清醒过来,我终于明白考600+本来就是很难的,并且我的努力很表面,能考500多其实很正常。
所以我再次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考那么高?我这么一问终于清醒的意识到我想通过分数告诉别人:我很优秀,我很不错,我不是很差。可是我想告诉谁呢?我的优秀与否、幸福与否与谁有关呢?我大声的对自己说:你在活给谁看呢!是的,别人的好的评价可以让我们幸福,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成绩优秀就会得到高的评价,但是争取的过程完全背离了幸福的方向。
所以应该怎么做呢?我于是放弃了分数,我只是想要日语和英语能够流利的讲出来,我想要继续写作、读书,以及未来有了钱去摄影。我终于看到我的努力多么违背规律,我看到英专日专的人那么厚的书,而他们凭借踏踏实实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而我竟然只是想要一蹴而就。
所以你不需要活给谁看,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幸福就可以了。追自己的梦,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说,让他们说去吧。而实际上,每天一点一点的对于生活的爱和努力正在让生活慢慢的变好,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生活不是必须要怎么怎么样,生活可以按照你想要的那样美好起来!
你不需要维持你很好、你很棒的假象,而应该揭下面具,活出自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活着,你不需要活给别人看,你的幸福至高无上,人生只有一次,生活可以按你想要的样子前进和塑造。未来,你有什么好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