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
表姐从澳洲来看我,一家人决定带她去看新西兰岛上的原始丛林。
我家13岁,11岁的俩丫头仗着年轻气盛,不一会儿就走到了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前面,消失在茂密的丛林中……
在丛林中走了许久,一直没能赶上腿脚利索的丫头们;高声呼唤,竟然也听不到她们的回应。我站在昏暗的丛林中心里开始发慌:不知道丫头们会不会走到另一条岔路上去,如果去了那条路,就会离我们的目的地,丛林的出口背道而驰了……
三位成年人带着有些焦虑的心情终于来到了丛林的出口,果然不见俩丫头的踪影。
我的心里开始打起了鼓,头脑里不断地出现不久前在电视新闻里播报的,直升机和救援队在这片丛林里搜救两位走迷路了的大包旅行者们的情景。
一丝担忧也同样浮现在一直镇定自若的,我的新西兰丈夫的脸上。
他猜测说孩子们有可能走过吊桥,回到停车场去找我们的车了。但是如果朝坏处想的话,就要我们三个大人再次回到丛林中,分头去找迷了路的孩子们……
“这样吧,你们在出口处守着,我先去停车场看看再说。”丈夫最终做出了决定。
我和表姐站在丛林的出口焦急地等待了二十多分钟,终于看到在夏日的骄阳下满头大汗的丈夫朝我们走了过来。
他隔着游客们朝我们挥了挥手,我们这才领会到,他一定是在停车场找到了两个丫头。
“这两个臭丫头,不听话不守纪律自己乱跑,看我怎么教训她们。”我愤怒地说。
丈夫闻听此言回过头,我发现他的目光中没有愤怒,有的却是一丝欣慰。
“在这么复杂的丛林小路上她们居然找到了出口,我在吃惊的同时,也为她俩感到骄傲,因为这是她俩第一次独立地,靠着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找到了目的地。”
听丈夫这么说,我已经燃烧起来的怒火也渐渐地熄灭了下来。
在停车场遇到了满头大汗的丫头们,静静地听着她们自豪地讲诉着走出丛林的经历:“……我们尽量沿着丛林中的小路走,遇到了岔路口就停下来,认真寻找并阅读路标指示牌,然后一起讨论选择正确的道路……”
我忽然意识到,那两位从前总是躲在我身后,牵着我的手的丫头们,真的是长大了。
这段发生在家庭旅游途中的小插曲,也让我思索着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来自中国的我,在孩子们的教育上执行的是:“听指挥,守纪律,不给别人添麻烦……”等等的教育方针。
而有着西方背景的丈夫,则注重于:“勇敢独立,遇到困难沉着冷静,分析寻找解决方案”等等的个体化人格特点的培养。
我突然明白了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对孩子们的教育取向也是不一样的。
人口众多的祖国,需要的是在一个大的机器运作下的,高质量,守纪律的“螺丝钉”;而在这个人口稀少,仍然有着大片的发展空间的新西兰小国,可能更加需要的是有着独立地创造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劳动者吧。
我默默地把斥责她们的话给吞进了肚子里,鼓励地拍了拍她们的小肩膀,微笑着对她们说:“干得好孩子们,不过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与大人们,或者带队的负责人打个招呼,尽量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