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野圭吾,1985年发表,其成名代表作之一,字数16万余字,约费时4小时读完,系网上阅读。
主人公前岛是女子高中的数学老师,奉行的是除了教学对学生其他事皆不管不顾的态度,被称为机器人。然而这样的老师却最为学生所爱。父母和老师们应引以为鉴。
故事开端前岛差点被盆栽砸中,似乎暗示了小说的基调。通篇小说的主线都是在查案。故事前情介绍完之后,即有第一桩谋杀案发生。前岛怀疑了许多人,学生高原,同事奈子老师等,均被推翻。故事有序进行,却始终无头绪。直到第二桩谋杀案发生,才有突破。高原在知道前岛是目标后,主动提供了线索。警察也在同事奈子老师处有进展。而后主人公奋发思维,终于自己找寻出两桩谋杀案的真相。
但如果你和前岛一样以为这就结束了,那你就太小看东野先生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前岛放松了警惕,他的妻子裕美子终于实行了对前岛的谋杀行动。
这真是出人意料。故事的前情描述中,对妻子的描述仅限于拿掉孩子,几个电话,去超市上班变得舒展等。这些细节足以让读者构思出完整的情节。但作者就是不说!这恰是其高明之处。
两桩校园谋杀案的来由也是足够奇葩。竟是因为一高一女生自慰被老师偷窥,欲自杀被高三学姐拯救后,两人开展的“复仇”行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确实是让人难以理解,有时候觉得是难以启齿的柔弱,有时候又觉得是偏执。
再说说小说结尾的技巧性。结尾处留下了许多悬念。前岛死了吗?校园谋杀案的两个女生最终被逮捕处理了吗?开放式的结尾,在80年代的日本小说界已经非常盛行了吗?
接下去我想说的是社会问题。小说发表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我也未到过日本,但我还是想分析下小说反映出的彼时日本社会问题。
学校教育问题。老师的刻板,对学生的体罚,不允许学生骑机动车,强行剪短学生的头发等,说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控制还是蛮严格的。而高中部的各类社团活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日本的教育有其活泼及丰富的一面。这些,笔者是在大学才接触到的。
师生恋的问题。惠子对前岛的依恋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两人差点动情到发生深入关系。这种事似乎是不分年代和地域的。在90年代,我所就读的初中就有初三女生爱上了化学老师,然后毕业后就嫁给老师的事。现在这对夫妇还算和谐地在一起呢。
夫妻的相处问题。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总是有些不同。日本女人结婚后似乎都是流行当全职太太。这种情形下,还是需要有其他寄托。孩子可能真的是传统女性的最大意义。而前岛剥夺了裕美子做母亲的机会。在她有机会反抗的时候,对这种剥夺进行了激烈的报复。所以,不管怎样,夫妻间还是都保持一定的独立人格为宜。
性观念。害羞的坂美在自慰被偷看后欲自杀,可见性观念在80年代的日本应该也是偏于保守。(两位老师的鄙陋人格不必说,素质低劣。)与至今常见的“岛国文化”似乎不太一致。
小说家构造的世界,来源于真实世界,又超然于真实世界。诸位看官如有到过日本,且有观察了解过日本的,请多包涵指教。此文仅基于小说而作的一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