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常口中说的“这个人好厉害”一般是指的什么?
另外又是什么在不断地拉开普通人与高手之间的距离?
我们先来看俩两个场景:
场景一:
公司会上,正在听员工发言的领导,突然大发雷霆。
事后他解释到:听到公司销售数据的不断下滑,心理感到很焦虑。
场景二:
你走进一个房间,发现有三个人在谈笑风生。
第一个场景中,领导发火其实只是这位员工发言内容,让领导有种被冒犯的感觉!
第二个场景中,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主要是:人数、衣着、相貌、交谈内容等等。
这些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对我们的行为指导并没有很实质性的价值,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误导。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大致包含两个部分:表征和本质,它们遵循着二八原则——80%的表征由另外20%的本质决定着。
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本质性因素,往往是无法通过我们的感官去获取的。
比如第二个场景三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等这些在外表征,都是由其个人的观念和价值倾向决定的。显然它们很难单纯的凭借“眼睛”就能看得到。
这些决定事物之间运行逻辑的本质性因素,需要透过表征去感知、思考。
我们通常将这种能力简称为:认知能力。而认知是有段位和周期之别的。
||认知周期
迈克尔·艾普在1964年—2005年拍摄了一部名为《人生七年》(英文名为7up)的纪录片。
对英国的14个人分别在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年龄进行访谈。
影片七年一集,记录了14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
如果你用一个平滑的曲线,把这14个人的每个七年呈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的节点链接起来的话,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认知能力变化曲线。
而每两个节点之间的间隔就是认知周期。
李笑来就曾说过:
七年就是一辈子。
每隔七年,人的观念、能力等都得到了颠覆式的变化,所以相对与上一个七年,你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另外一种状态了。
上面这个图大致可以代表一般人的认知成长路径。
1、认知升级
21岁之前我们对着这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人生的阶段性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而21岁——28岁之后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开始学习职场技能,熟悉社会的生存规则,对生活充满了想象和激情。
这个阶段有个共同点,我们都处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状态,我们称它为为认识升级。
2、认知留级
28岁——35岁之间开始疲于应付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个人的时间不断被各种琐事所侵占。
35岁之后,因为个人的精力、体力都趋于下滑,慢慢的开始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这个阶段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慢慢丧失了求知欲、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我们称它为认知留级。
当然,这只是多数人的认知曲线图,有些持续学习者,则会打破这个一般规律。
而每一个以7年为单位的认知周期,其实都是有多个更小单位的认知周期组成的。
||认知周期迭代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着这些认知周期之间的迭代?
试想,乘车的时候,在没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一般是什么原因会让我们选择下车换乘呢?
大概率会是发现当下车辆无法将我们带到目的地。
我们的认知框架也是我们达成我们更好的感知世界这一目的的工具,只有对当下的认知框架产生质疑,才会对破旧立新起心动念。
那么对自己固有的认知产生质疑,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就是摆脱现有认知框架束缚的开始。
质疑是两个认知周期之间迭代的中转站。
比如孩子的“叛逆期”就是人生认知周期的中转站。
在此之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父母传递给我们的,而当我们开始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时,会发现父母的价值评判体系与我们眼中的世界时常产生了冲突,这种质疑就会开启我们的认知周期的迭代。
当然既然是中转站,我们就不能长期在此阶段进行逗留,否则就会迷失自己。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尼奥突然失踪了。后来他们才知道,尼奥被困在一个通往矩阵世界的中转站 —— 那是一个小火车站,它既不是真实的世界,也不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个时候,如果他的同伴不及时营救尼奥,他就可能永远滞留在那个中转站。
质疑是可贵的,但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既然质疑是“逃出”原有认知框架束缚的手段,那么什么才是开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方法呢?
答案很简单:相信。
信而不疑则盲,疑而不信则空。
质疑和相信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质疑只为了更好的相信,相信是质疑后的一种选择。
在质疑中破除之前的认知框架的束缚,选择拥抱一个更高段位的人生准则,然后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验证。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周期——始于笃信、终于质疑。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把成长效率分为两个方面——技能效率和认知效率。
注重技能效率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因为新的任务产生,而去应对性的学习一些相应的技能。
但因为接触的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推进,就会出现被动式的疲于应付,所以成长速度就会比较慢。
比如,有些男同袍常常抱怨与女友相处太累,需要不断的想方设法的哄其开心、制造惊喜等等。
这就是典型的灭火式的技能效率,学做饭、学做手工、学花语等等。
其实女生的内在需求很简单的,这是典型的不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只要把握住这个特点,满足这个心理需求,就够了。
这就是把握本质的认知性效率的优势。
那些把精力放在提升认知效率上的人,能更快速的掌握不同类别任务背后的逻辑和运行本质,就会走的更快。
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把那些看不见的,却起决定性作用的20%部分。
而提升认知成长效率,就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认知周期和成长曲线,更加清晰的进行自我剖析,对自己进行实时监控。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将您的见解写在下方留言区,我们一起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