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社会的家庭生产模式到工业社会的原子化的个人,规模的城市化将乡村的脉脉温情一扫而空,尤其是对于从农村步入城市的打工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培养成社会运转系统上的一颗螺丝钉。
一直宣扬的大城市适合拼搏与奋斗,能凭自己的能力创出一片天地,十年二十年前是这样的口号,而二十年后还是这样的口号。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已有的行业早就被巨无霸的巨头收剐殆尽,再也不是原来一片未待开发的处女地。
通过教育培养一大群工程师红利,而教育也成功将这群人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第一代务工者,基本全以乡村或亲族为单位,在外打拼,大家相互扶持,而共同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从而形成一整个村意义上的物理迁移。在大城市中的城中村往往具有一个自然村的村民。名义上的离乡,其实从未离乡。在城中村的庞大村民,其实也未和这个城市产生多大的联系。很多人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十几年,可能从来都没有踏出过城中村的范围。其实只是换了地方的村庄,大多数人也从未想过城市化。但是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的宗族,同乡的情谊连接。
而第二代的务工者,只是有着学士帽的高级打工者,不同的只是由原来的体力劳动而变为如今的看似的脑力劳动者。有着一顶学士帽,而如今学历的大幅贬值,遍地都是有帽子的人,在大的框架下也只是重复着螺丝钉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座巨大的城市耗费着自己的青春,而做着能够在这座城市能有一席之地的白日幻梦。资本家施舍的工作成为你与这座城市唯一的连接,一旦失去工作,这座城市与你也不再有任何连接。你只是一个原子化的个人来到这座巨大无比的城市。只是一个有着一张烂大街的学历证书和没有任何突出技能的单个人,一旦你无法充当燃料你就会毫不留情地被这座城市抛弃。没有任何网的形成,你只是一个单点。而土著却能形成一张网,依靠多年的亲族,血缘的关系,而形成一张在同一行业的网络,你出身就是你最好的通行证,而不是需要依靠能力,学历的疯狂的竞争。
古代宗族,同乡,座师,同科,等等情谊,为啥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只有结党成派,成网络,才能在浩荡世间形成一股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的个人一个小小的浪潮就将你轻而易举打翻在地。而初出茅庐的我们,只有一张单薄的学历,却妄想着凭借个人的力量在茫然巨大的城市中出人头地,连立锥之地都难以拥有。
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从扫荡一空,到如今又是3-4代人的过去,沉淀与积累,从百废待兴到一板一眼,井井有条,走过了个人单打独斗蛮荒开括的时候。
归去,不要为不可能留下的城市奉献宝贵的青春。找到合适自己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网络,才能更好地生活,生活就是关系,只有不断形成网络,才能在一张张网中具有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