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总是关注苏轼的词,很少回顾他的诗作。翻来一看,原来这首当时上学背得滚瓜烂熟的《题西林壁》竟然是他老人家所写,想想,自己对古代文学的追求真是又低了好几个等级,心里愧疚不已。那个时候只知道背书,哪里懂得这首诗作所蕴含的哲理,即便是现在,也仅仅是“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却并不能深刻领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与好友参寥同游庐山,寄情于瑰丽壮观的山水中,遍游庐山并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其中这首《题西林壁》是在游观完庐山之后所写的总结。这样的总结包含了老苏深刻而理性的思考。前两句说景,游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在什么位置看景色都不相同。每读到此处,我的眼前便仿佛出现了一个特别顽皮的游者形态,老苏用通俗易懂的词句将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面貌描绘得栩栩如生,大千世界各不相同。随后两句写情,是观庐山之貌引发的进一步思考,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处在庐山之中啊,身在此山,只能观局部,跳出此山,大有不同。
观景如此,我们观察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看待一个问题如果主观片面,只从一个小点去思考,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如果全面看待,通盘考虑,就有可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生活也是如此,家庭琐事酸甜苦辣咸百般滋味,处在家庭中不得要领,以局外人来看,也可能身在福中不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