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事,看似被岁月尘封。多年以后,再回首,依旧青葱。
2018.8.29 周三 晴天
七夕那天,到商场购物,结账后店家赠了一张电影票。捏着薄薄的电影票,心里感慨万千。那些在似水流年中遗落的往事,瞬间被引逗,被勾连,甚至被连根拔起。
第一次看电影是十二三岁在乡里读书时。那是夏天的一个黄昏,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晚上在乡政府的大院里放电影。学生不用上晚自习,都可以去看电影。
一听说要看电影了,教室里嘈嘈切切,霎时生动起来,活泼起来,热闹起来。
那天的晚饭也没有吃,没有胃口,而是过度兴奋。像我这样只知道把闲余时间撒落在看云听鸟上的少年,只是偶尔赖在邻居家蹭电视看的少年,哪里看过电影?就是放电影的人和放电影的设备,也是从别人的闲聊中听说而已。
好容易挨到了暮色苍苍,和宿舍里的几个小伙伴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朝乡政府大院奔去。那里,早已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前来观影的,有学生,还有很多附近的村民。
这些村民,平日里早出晚归,侍弄庄稼,喂猪养鸡,照顾着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他们很慷慨的把时间赠予其他,却很少留给自己,这一回,为一场电影,他们也大方一次。
大院里没有摆放座椅,有村民从家里搬来了高低不一,材质不一的板凳。也有不少人,如我们这些学生,没有坐的地方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焦急又兴奋地等待着电影开播。
天色越来越暗,头顶上的星空越来越璀璨。夏风习习,把村民白天劳作后没来得及洗去的汗水味,主妇们在灶台前做饭时紧贴在身上的柴米油盐味,若有若无的草木清香味,一缕缕地送到鼻孔。
这些带着纹理,带着烙印的味道,漫不经心的交织、缠绕、升腾。它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征服不了谁,于是,空气里就有了令人遐思,叫人怀想的气息。
娃娃们打闹嬉戏,大人们家常里短。素日里寂静如水的大院,这个夜晚热闹非凡,热气腾腾。
一些器械摆放好了,一些道具垂挂好了。喧喧嚷嚷的人群,像被抽去了薪火的锅灶,渐渐没有了声响。
旋律响起来了,幕布上隐隐绰绰有人的影子出现了,一行一行的大字也清晰可辨了,电影开播了。
人群中不时传来一阵笑声,那笑声把整个夜晚,整个大院都照得亮堂堂的。笑声过后,周遭又只有电影里的声音在耳畔回响。
时间一点点地流逝,电影也慢慢地接近了尾声。夜色浓酽,如一杯浓茶,一杯烈酒,一朵芳花。
电影结束了,观众潮水一样流散的到处都是。和同学慢慢地走回学校去。一路上,那堵老旧的土墙一直在视线里紧紧相随。咀嚼着电影里的情节,品评着电影里的人物,叙说着自己的看法。走夜路,也少了孤独与惧怕,多了兴奋与得意。抬头,夜空中的星星是清澈的眼睛,是撒落的珠宝,是迸溅的火花,使人心情愉悦,让人遐想无限。
又是黄昏。独自一人又到乡政府的大院里去。院子里空空荡荡的,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谁都不曾来过。可是,地下却乱糟糟的。瓜子壳、纸屑和纷乱重叠的脚印。还有很多长短不一的胶卷被遗弃在地,无人问津。
出于无限的好奇,俯身拾起其中的一条,拿在手上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黑色的底版上只有隐约的轮廓。那一刻,脑子里只剩下巨大的困惑与疑问,凭什么这个玩意儿就能播放出图像声音,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又一个夏天还没有走出太远,就毕业了。
在县城读书的那几年,学校与影剧院签有协议。我们时常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电影院走去。路上经过卖瓜子的小摊时,偶尔也买三五毛钱的瓜子带到影院里消磨时光。印象最深的,是两部电影:一部《暖春》感动到泣不成声,一部《宝贝计划》笑到捧腹弯腰。
读了大学,选修了影视鉴赏课,才真正地看了几部有价值的电影。《天使爱美丽》、《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好莱坞》等。这些经典的影片就是一道金光,照亮了一段昏暗的日子,也渐渐触摸了人性的真善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时光荏苒,带走了很多,也包括看电影的闲情逸致。这几年,几乎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影。当身边的人热论着某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时,自己只能做一个旁观者,默不作声。
原来,风驰电掣的岁月带走的,不仅仅是兵荒马乱的青春,还有一份优雅娴静的心情。而今,虽然可以在手机上看电影,在电影院看电影,在家里看电影。环境越来越优雅,心情却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兴奋与喜悦。
这么多年,我到底丢失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