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就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轮台县阿克萨来乡各族群众就在党组织带领下,追随火红的旗帜,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红火的日子!
让想致富的思想“烫”的发红。“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乡党委的安排下,阿克萨来乡党员干部定期对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无业在家的群众,特别是极个别长期不外出工作的“老赖式”群众进行走访慰问。面对一些群众零星的、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就业观,党员干部带“惠民政策”的“红本子”,为群众“充能补脑”,开创就业的新路子。“大姐您看,党和国家对农业给予极大支持,您有耕地,从事粮食种植能获得惠农补贴......”党员干部积极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热脸贴冷屁股的事常有,但是只要是为真正为群众谋求利益的,党员干部就“厚着脸皮”跟群众“胡搅蛮缠”,“您了解看看嘛”“您在考虑考虑呀”,一次说不通就说两次,两次不行就“1+N”次,只要“思想通”,那就“事事通”,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活致富思维,实现由“家里蹲”到想致富的转变,让致富之欲姹紫嫣红。
让就业的岗位“挤”得发红。“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有个工作挺好的,也不累,工资还行,挺适合您的,我给您介绍介绍”。只要思想不滑坡,困难总比办法多,在党委的统筹下,党员干部们本着“因人制宜、对症下药”的原则,为群众找就业的好路子——“您不是会开拖拉机嘛?隔壁村需要一个拖拉机师傅,要不您去试一试?”“大妈,您看您针线活这么好,去人家纺织店都大材小用了,赶紧去村里的裁缝店那里缺个小工,别在家浪费了这双心里手巧的双手呀!”要不是不可以,党员干部都想把合适群众的岗位直接搬到群众家里边了,个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找市场上空缺的的岗位,“快快快,乡亲们,隔壁村的棉花可以采摘了,现在正缺人呢”“赶紧的,村里大棚的羊角蜜熟了,老板正招人采摘,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赶紧的,别让隔壁村的人抢了位子”......为了让群众就业有门路、一身武艺有施展之处,干部们尽“洪荒之力”,抢到各种就业岗位供群众挑选,让致富之法柳绿桃红。
让发展的动力“足”的发红。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个村耕地不相连,树多风不大,那就发展大棚经济;那个村耕地连成片,树少太阳光照足,那就发展现代化种植业,采用机械种植和收割......为了挖掘发展动力,党员干部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大妈您腿脚不方便,可以把土地承包出去呀”“大哥您身体力壮,家里劳动力多,土地也多,要不要种植棉花呀?棉花保险了解一下吧,生活也能有个保障”。通过日常入户走访,党员干部了解群众基本情况以及村情村貌,对于年轻人,喜欢做饭的往烹饪学校送、会电脑网络的往通讯技术推;对于周边环境,旁边有水渠就考虑是不是发展种植业好一点、那几户牛羊比较多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连河道边的鹅卵石都想着能用来干嘛,又或者加工一下卖出好价钱?党员干部是绞尽脑汁想方法,来增加群众的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致富之后的日子万紫千红。
“大姐,您在家不?”“不在不在,我在隔壁镇干农活,忙着呢”;“大妈,隔壁村裁缝铺缺人啦,需要您这种人才呀”“不了不了,我现在在县里一家服装店上班,舒服得很”;“大哥,您今年收成怎么样呀,有没有需要帮忙解决的困难呀”“豁哟哟,我跟你说,今年摘种了棉花,收成加上补贴,跟去年比增收都上万了,来来来,坐一坐我新买的沙发,现在日子现在过得好得很呀!”(杨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