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某某在学校坠亡一事引发关注。
生命的逝去,是令人痛心的。
那篇布满了修改符号的作文,成为了争议漩涡的中心,变成各路大军口诛笔伐的对象,并且剑指当事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
我的语文水平一般,没有专业能力,到底这个老师的指导是否合理有效,我无法评价。相信大多数人也是一样。
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痛恨到必须口诛笔伐呢?
一个群体,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在他们看来,把一篇作文修改成这样,是对专业能力的侮辱,必须指出,以正视听。我敬佩他们对专业的严谨。
一个群体,是曾经的学生。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遇到过同样的老师,啥也不说,就给一句评语,自己体会去!——至于,什么叫正能量?为什么这样写,就不是正能量了?抱歉,没时间解释,班上50多个孩子呢,哪儿有时间和精力一个一个点评?所以,直到如今,他们为人父母,要指导孩子写作文修改作文了,仍然不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怎么去写出一篇好作文了!
再看到类似情况,尤其是还有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那种无能为力的愤懑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但其实,老师,尤其是学校的老师,真的要承担而且能承担得起如此的重望吗?
文章也是各花入各眼,就算是名著,就算是经典,不喜欢的,认为不合适的人也多了去了。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作为学校的老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从作文的评分标准出发,来给出自己的意见,就是很自然、很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
我们当然可以期待一件事情——比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修改作文——做到完美,但绝不可以以完美作为考核的标准,认为做不到完美就是不应该,不,那是对“神”的标准,不是对“人”的标准。
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群体性的教育,所以,它的重点在于求同。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要的是什么?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不求个性突出,只求保持一致。
如此,大胆推断一下,一般的学校教育能保证70-80%的学生能学好就差不多了。要保证100%学会学好?那就要分层次教育了。家长愿意吗?自己的孩子可能被分到进度较慢,难度较低的班级?并不愿!所以,就别要求什么因材施教了。
而对孩子来说呢?
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的个性特点,在群体要求与个体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谁来保护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特点呢?
学校吗?显然不能。
只能是家长。
我们教孩子什么呢?
教他们:你不用管,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办就行!
还是:你们老师净瞎说,我们哪儿做的不对了?我明天找你们老师去!
显然,这都不是好做法。
教会孩子权宜从众,这样,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学校)要求,又能保有自己的个性,这才是家长要做的功课。
权宜从众: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权宜从众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当孩子在外面受挫,回家倾诉的时候,请不要呵斥:“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那么多毛病?!”
是啊,别人都没事,可是,他们都不是你的孩子呀。
你的孩子在倾诉TA的委屈、无助时,是因为TA内心还保有小时候对爸爸妈妈的温暖的记忆,期待的是一个充满爱的拥抱,哪怕长大了,不好意思再求抱抱了,也仍然需要一个心灵上的拥抱,需要爸爸妈妈的宽容和耐心,有时候也需要爸爸妈妈来教我,怎么来处理这种情况。
这种呵斥,是断孩子后路,并不能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增长。
当孩子不会说话时,当孩子不会走路时,当孩子不会吃饭时,那个时候,你埋怨过他们笨吗?
当他们笨拙地说出幼稚的话,当他们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地迈开自己的脚步,当他们吃饭吃到满脸满身都是,你曾经呵斥过TA吗:“你怎么那么笨?!别人家孩子早都会了!”
同样都是学习技能,增长能力,为什么当孩子长大一点的时候,TA的学习就被如此轻待?!曾经的耐心、欣赏都到哪里去了?
孩子的能力不是年龄带来的,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孩子的每一次受挫,都是一次能力成长的机会,都是TA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契机。
为什么要如此恐惧,用自己的疾言厉色来掩盖自己的“也不会”“也不知道”呢?
我们会的,可以自己教;我们不会的,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渠道、合适的人来教,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不会做的地方,有应对失措的时候,有什么奇怪的呢?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啊。只不过,每一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不一样罢了。
我们与孩子相比,也只是早学习了几十年而已。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携手前进吧!谁也别嫌弃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