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笑和寂寞很相似”
很多人看到别人笑,理所当然得认为他很开心,但倘若试着去了解他,你可能会发现,他是孤单的、悲伤的。每个人都是“外貌协会”,被外在的表现形式所吸引,不加思考便理所应当心安理得地去为人或物下定义,谈不上判断,因为“判断”本身是带有思考过的意思。看到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便认为此人是学霸,相当地优秀;看到一个成男人整日在家,便嫌弃他游手好闲不知上进。
往往,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最能迷惑他人的。
1.
两年前,我考上某农业大学,父母得知我被录取的消息后,希望我回去复读。“父母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就是希望你以后出人头地,不再回到农村,而你可好,考上了什么农业大学!”
在我万般的反抗之下,他们妥协了。但每每有人问起父母我考上了什么学校时,他们的眼神总是开始躲闪,有气无力地说“唉...农业大学。”
但,农业大学怎么了?因为学校的名字说出来不够震撼,就没有自信回答吗?若是他们有心去了解,会知道我上的大学是211、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师云集。
“人靠衣装”祸害了多少人。
2.
高中同学张力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被调剂到广告学专业,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社团,每次有活动的时候,社团的人都会让他做宣传的工作,“你是学广告的,那你一定会做海报。”
黑人问号脸,为什么学广告就一定会做海报?其实每年都会有新生遇到这样的情况,让人着实无语。大家凭自觉理解字面意思,学广告的一定会做海报、学物流的一定会去送快递、学体育的各项运动一定样样精通。
你是**,那你一定会**,这种话最为荒谬,这种肤浅的认识源自于想当然的想法。通过字面进行最简单的理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事物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浮躁,“外貌协会”症状之一。
盲目地判断,武断地定义,就如认为医生一定能治好病人,进了医院一定能痊愈。
“顾名思义”减少了多少思考。
3.
前几天微博热搜北大历史系教师痛批抗日神剧,原因是剧中一人几刀几枪就能消灭敌人一个连队。
按照经济学理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抗日神剧近几年层出不穷,在人物打斗上极尽夸张吸引眼球,虽遭人吐槽,但生命力依旧旺盛,恰恰说明了是有人想这样看的,他们喜欢这样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这不利于人们了解真正的历史情况,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外貌协会”,了解事物都只是浮于表面,更何况这连“表面”都算不上。
这和没有演技的演员所演的电影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众多电影公司为迎合观众对外貌的需求,让有颜无技的流量小生担任主演,博取关注度。但是“面瘫”的表情很出戏,无法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与情绪,不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严重影响影片的质量。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跳楼身死,就算到如今,卡西莫多也将被乱棍打死物万劫不复。
“眼见为实”并不真实。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