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这次教学技能培训,我收获很多。能由办公桌到课桌、由教到听的转移。此次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都提前做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重视课堂讲授又要注重实践互动。既有政治思想和身心健康知识的学习,又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提升,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各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边听课边思考,开启了心智。每一堂课每一天的收获,教授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我们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传送经验,渊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讲解,使我增长了见识、拓宽视野,受益匪浅。
我们的教育模式很少思考要研究、探索、开发孩子们身上的那些与生俱来的才华,而是按照工业社会的要求,拼命抹煞他们的才华,把他们培养塑造成为操作杆、齿轮箱和螺丝钉。
2021年5月,一份《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文件截图开始在网上流传,行业学者认为假设文件是全国性的真实教育行业监管规则,意味着新政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眼:第一,限制培训机构的数量,已有部分地区公布通知限制民办学校的比例,如四川省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第二,限制补习时间,诸如云南、山西等地级市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在暑假及未来假期禁止补习。第三,限制价格,最近广州越秀区民办教育协会发文提及,所有已登记为营利性义务教育的培训机构需重新变更登记为非营利性,背后释放信号即培训机构的性质在改变、市场化行为受限。而非营利性也意味着培训机构不再是市场化的公司组织,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学校。
既然双减是大势所趋,那教育行业究竟路在何方?学者谈到三点:第一,校外改革目的是减轻家庭负担,要着眼校内,未来的学校急需课后服务。同时未来的招生将回归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原始逻辑,不再存在选拔性幼升小、小升初,公民同招、民办摇号、多校划片的多重介入让升学更加随机化。第二,国家鼓励的职业教育是转型方向之一。第三,教育科技是重要的转型方向。
由此可见,国家在加大职业教育方向上的转变,但作为我们,从进入学校到离开学校的这20几年里,很少有人能这样认识自己: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也很少有家长或老师去启发孩子去认识自己,忽视了孩子们的内在动能和潜能,导致长大之后成为千篇一律的皮囊。我们的天赋、个性早就被磨平了,产品同质化最多导致产能过剩,而人的同质化导致整个社会都乱了章法:没有兴趣、没有特长、无论做什么都是一拥而上、趋之若鹜。
社会忽略我们每个人特征,让我们成了千篇一律的人,人和人就像用同一个模型造出来的一夜,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热情,而这才是一个人的最大潜能。
未来的社会,靠谱比聪明重要,热爱比努力重要,匠心比拼搏重要。一个作品从0到99%那部分可以靠钱完成的。但是从99%到99.9%,乃至到99.99%的那部分,一定和钱没关系,它取决于一个人的热爱和心态。其实,人的财富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的冲动,是你的热爱,是你的理想!未来是自由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当束缚我们的框架越来越少时,我们每个人都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最想成为的模样。决定我们每个人归宿的,一定是我们的能力和欲望综合而成的那个自己。即使你正在从事一份高薪高压的工作,如果你天生旧不属于那个位置,你总有一天还会离开;即使你学的是理工,如果你最热爱的是写作,早晚有一天你会通过各种办法用写作发挥你的个人价值。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会变得实用,很多小众兴趣、小众价值观、小众梦想都能被成全,这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社会大繁荣的基础。
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使其拥有合理的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强大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实践的能力、协作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和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学习需要从内容延伸到思维,从技能延伸到能力,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向知识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