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一

第一次读到路遥的作品,还是参加工作以后。


同事拿了一本路遥的中短篇文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我借过来随便翻看了几页,恰巧是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章节。刚读了几页,就被作者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深深吸引。

借回家中,晚上躺在床上,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心情随着文中的主人公马建强时而激动,时而伤心,时而愤怒,时而叹息,直到手拿不住那厚厚的书本,任它落下来盖在脸上,才沉沉入睡。

中学时代,路遥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更是早闻其名。只是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囊中羞涩,那厚厚的一本书自然是价格不菲,在我们这些学生看来也就可望而不可及了,只能望梅止渴,在人们的谈论中对某些精彩的章节进行大致了解,却总如隔靴搔痒,很不过瘾。

我认为自己是属于喜欢读书的那类人。不仅是我,全家人都特别喜欢读书。这和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父亲是一位教师,经常会带一些书刊、报纸回家来看,每当发现了好的文章或是精彩的故事,我们兄妹三人只能靠“哄抢”,才能一睹为快。


出现这种情况,每次都要由母亲来决定谁先读。没书读的时候我们就读《电视报》《法制周报》等报纸上的故事。吃饭读、睡觉读、即使上厕所时也读,简直做到了手不释卷。因了父亲当教师这一便利求条件,我们比村子里同龄人读的书多。所以,听到一本评价特别好的书却读不到,于我而言就非常难受了。

记得上中学时,我们村的学生带着到学校当中午饭的馒头白中泛黑,那是里面掺杂了黑面的缘故。女孩的衣服还体面些,男孩儿的则无一例外是在膝盖和屁股上都补着很大的补丁。尽管心里渴望读到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但现实中也确实只能想想罢了。

班级里也不乏家庭条件好些的同学,但几乎都对纯文学不感兴趣。那时候男同学对金庸特别着迷。整天想着仗剑走天涯,行大侠义薄云天的豪举,女生则终日沉浸在琼瑶编织出的一个又一个悲情的故事中茶饭不思,双眼肿胀而不自拔。纯文学在当时的初中生中是占不到丝毫一席之地的,最起码在我当年上学时是这样的。

从第一次读到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其间,我又把这篇小说读了好多遍。每读一次,内心仍然感到莫名的悲伤和巨大的震撼。

主人公马建强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县里唯一的中学。这对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家里和自己来说,都是光耀门楣,荣耀乡里的好事。但是,很不幸,主人公是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中的一九六一年考上高中的。

不希望他考上高中的父亲原来还心存侥幸,希望他不会因考不上学而埋怨自己不供养的愿望落空了,这让有着严重关节炎还拼命干活,依然填不饱肚子的主人公的父亲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考上了高中的儿子要到百里地以外的县城去读书,就意味着要有粮食、钱和粮票。很早就失去了妻子的主人公的父亲很是熬煎,为此忧愁了好多天。在善良的村里人的帮助下,主人公马建强带着百家姓粮食,背着破羊毛毡裹着的铺盖卷儿,终于迈进了高中的大门。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时代背景和家里的情况,马建强跨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家中就只剩下了一个生病的老父亲和四堵墙壁,暗示着在以后的学习中,主人公要靠自己来解决生活上的所有困难,而迈进高中大门,也是主人公悲剧的开始。

从我懂事起的一九八六年至今,我见到、听到村子及周边太多家庭,为了孩子考上大学一半欢喜一半忧的事情。欢喜的是作为农民,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能端上铁饭碗,吃上商品粮,有固定的工作收入,能在城里安家落户,彻底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命运。忧的如文中主人公马建强一样,学费从哪里来?生活费又从哪里来等等一系列足以让爸爸妈妈长吁短叹,添白发,增皱纹的事情。

要理解那时候一户人家要凑够孩子上大学这笔巨款有多难,可以用一件事情具体说明。八八年我上初中,据了解的同学说班上一位女同学家里非常有钱,是万元户,这让全班同学很是吃惊、羡慕了一阵。

并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万元对农村人来说确实是一笔巨款。我们当时还讨论过,得出的结论是:全镇是万元户的人家几乎没有几个。所以,为了凑足给孩子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生长了几十年的树卖了,半大的猪出栏了,哥哥娶媳妇的事一拖再拖,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年都能听到、见到。


主人公考试成绩是全县第二,被分到了尖子班里,校领导明言要对他们“偏吃偏喝”,这时的主人公本该感到自豪和幸运,但远不是那么回事。班里除了主人公马建强,所有学生都是干部子弟。他们穿戴的体体面面,想吃饭的时候总有吃食下肚,而主人公却饥肠辘辘,穿着寒酸的破烂衣服,吃的也是能省就省,能不吃尽量不吃,像一个叫花子般跻身其中,显得格格不入,这让主人公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自我感受,尚不足以对主人公构成巨大的威胁,对他来说,饥饿和体面才是对意志最大的考验。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高中生来说,主人公即使不想让哪位女同学喜欢自己,也不会想让异性瞧不起自己。那一身破破烂烂的衣裳让自己丢掉了脸面。他更不想让班里的男同学因为自己破烂的衣裳嘲笑自己。

一身像叫花子般破烂的穿着暂时改变不了,相对于这点,主人公以为饥饿更容易掩饰。但主人公又错了,他忘记了,短暂的饥饿可以轻易遮蔽起来,如果变为长时间的日复一日,那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的。

每天下午自习时,马建强就饿的头晕目眩,可恨的是同学中又有人故意在他面前大吃烤馍片儿,菜包子,让他参加篮球队。饿的连路都走不动了的主人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自尊,不肯接受那看似给予的侮辱。

为了能继续学习,更为了扬眉吐气,从学习上压倒侮辱自己的人,主人公比以前更加孜孜不倦,勤奋努力。


期间,因同学饭碗中的一个玉米面馍丢了,主人公被怀疑、鄙视。内心遭受到了饥饿与误解的双重折磨,让他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主人公还是依靠血液中流淌了千百年的中国农民品质中的忍辱负重和血性坚持了下来。

为了保存体力,主人公很少说话,渐渐地与同学疏远了。饥饿驱使着他走出县城,疯狂的把酸枣,野菜,草根等一切嚼起来不苦的东西咽下肚子,偶尔捡到的鸟蛋刚埋入灰中,又很快扒拉出来几口吞掉。

很难想象,一个饥饿到连说话都觉得费力气的人,竟然还在学习,他的最为紧要的事情本应该是想方设法填饱肚子。而主人公却是在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才去县城外的田野里找东西吃,因为他不愿辜负那腿上有着严重关节炎,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父亲,更不愿放弃自己,放弃走出小山沟,走出贫穷的梦想。

尽管饥饿到如此地步,主人公还是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人的高尚情操。他对农民种庄稼的辛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即使再饿,庄稼地里的庄稼、瓜果都碰也不碰,总是远远地绕开。他不能原谅自己作出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来,不然就真的连自己都要鄙视自己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