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天下者不计个人恩怨,格局,格局!人生在世我们总有很多看不惯的事情,而愤愤不平,遇事总以自己的价值观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当遇到别人不以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就心生怨恨。还是格局,我们不能容忍别人有不同看法。假如我们还想自己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试着去提升自己格局,格局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曹操的格局是一步步提升的,先提升自己的格局,静待机会的到来。
其实曹操格局也是有个变化的过程。
曹操当初在兖州的时候想把父亲曹嵩接来,结果其父在来的路上被杀了。到底是盗贼由于贪财把他杀了,还是陶谦为了谋财害命杀的,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应该是有很多钱,据说有几十车财物。他本来是个部级干部,跟他那个当宦官的养父曹腾还有关系,花了钱买了一个太尉,最后死于非命。
曹操大怒,他去征讨徐州,打下来以后大肆屠杀,鸡犬不留,他拿下徐州的政治目的可能有的,但是他为父亲报仇不顾一切也是真的,所以他鸡犬不留,不像当个天子、王者之师的样子,所以激起了兖州的叛乱,兖州当时守官陈官他们就背叛了,给曹操沉重的打击。
其实这就是曹操当时私人感情跟整体利益产生矛盾,他当时还没有更大的格局,冲动之下意气用事,所以差一点把根据地都丢了。后来顶住危局,把吕布打败了。
到建安元年(196),他迎汉献帝。这时候曹操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他以治国平天下自居,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了。张绣之变时曹操落荒而逃,他儿子把马让给他,结果儿子和大将典韦都死了。但在官渡之战之前,当贾诩劝张绣投奔他的时候,曹操居然放弃前嫌,接受了张绣的投降,还跟他做了儿女亲家。
曹操这时候,已经把私人的恩怨都放在一边了,为大事者不计小怨。志在天下者不会计较个人的恩怨。
兖州之变中背叛过曹操的很多人,曹操都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宽待,就是他要争取最大的可能性,把这些人团结起来。官渡之战之后,他发现在袁绍军营里有很多他手下人给袁绍写的效忠信,他看也不看,当场烧毁,说袁绍强大的时候,我都保不住命在何方,何况他人呢?别人有一点留后路的想法,不要计较。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随着自己格局的发展,他的事业也在不断提升,志在天下者,心中有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