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思麦狂奔,如果觉得文章有点意思,请关注我,主要写个人能力提升方法论和海外故事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准备阅读时,可能内心会产生这样的担忧: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我花很长时间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大多数人打开一本书时,直接从正文开始读起,甚至不看一眼目录,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很可能,他们在本该“浅尝辄止”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咀嚼和消化”的劲头,这其实是在浪费生命。
还有一句名言: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对任何书都逐字逐句阅读想要尽快获取知识,读到中间或者读完才感觉这本书对自己没多大用。那你是应该感动于自己又读了一本书,还是后悔自己没有提前了解书的内容导致浪费了时间呢?
这时候,你一定要掌握“略读”这种阅读技巧,它的特点是在有限时间内快速了解一本书在讲什么内容。
“略读”的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一:看书的作者介绍、序言、内容简介等
书的作者介绍,有助于了解作者从业经历、擅长的领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判断这本书的行业地位,含金量。
另外,作者会亲自或找其他人给书写序言,序言往往会介绍写作目的,核心思想等。阅读序言是我们了解全书内容的重要一环。
有些书在封底还会有内容简介或者其他读者阅读感悟,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是在写哪个方面的内容。
步骤二:研究目录页
写书的人在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都会调整书的内容结构,以便每一章节内容更有条理,章节与章节之间更连贯,为每个章节起的标题都尽可能概括本章中心思想,最终所有章节的标题都汇聚在目录上,所以目录是整本书的骨骼和灵魂。
但好些人在看书之前不看目录。也许是太迫于想真正开始阅读,但对于还不确定这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或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阅读目录页必不可少,就像出发前要先看地图一样。
步骤三:东翻翻西翻翻
把书打开来,对照目录页,将目录中不甚了了的章节翻一翻,读个一两段两三段,知道整章在讲什么内容后就停止阅读,继续翻下一章。
这样做的目的和步骤二一样,了解全书的架构,因为光看目录有些章节似乎不太明白在说什么,需要进一步看对应章节的内容,以便理解。
步骤四:概览部分章节
仔细研究过目录页后,你就大约能知道哪些章节是本书的核心,哪些章节是铺垫。找到你认为的核心章节概览一遍。也许有三四个章节甚至更多都是核心章节,没关系,左手压住目录页,右手翻到核心章节,看完一个章节后回到左手的目录页,再查找下一个核心章节。
左手压着目录页的目的是让你知道自己是在概览,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读,避免沉入文章内容之中。
关于步骤四提到的概览部分章节,我们这样形容“概览”:略读时概览部分章节是为了搞清楚整本书的大意内容,所以先“不求甚解”,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而停顿。如果你停顿下来,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架,那你就被打败了。你一旦和它纠缠,就会扰乱脑海里已经建立起的内容框架,只见树木而忘了森林。
这种概览不仅适用于在“略读”时使用,也可以在精读时使用。精读一本不太好理解的书时,第一遍都可以选择概览。一遍读完你也许只理解了50%甚至更少,没关系,这50%的理解能帮助你读第第二遍时理解其他没有理解的内容。
如果读第一遍时你就坚持必须了解每一页的意思之后才肯往下读,阅读的连续感和快感会被消磨殆尽,最后只能靠意志力坚持,读书会变得很痛苦。
熟练使用上述方法后,快则十几分钟,慢则一个小时,你就能系统的“略读”一本书。之后,你至少可以回答关于这本书的三个问题:
1: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内容?
2:书中分几大块谈了这个内容?
3:作者通过什么样的叙述架构表达自己的观点。
它是否值得你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读下去你心里就有答案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略读”方式是一种积极探寻的阅读方式。我们日常在看书时,翻了好几页,眼睛在看,脑子却陷入白日梦般的状态,等回过神来,完全不明白自己刚看的书在讲什么?
如果你按照上述步骤做,你会发现自己是在以不断探寻的心态在看书,再也不会思想开小差了。
公众号“思麦狂奔”:精进思维/方法论/开阔视野/世界观
这个公号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分享自我提升的方法论文章,另一方面是分享你在大众媒介上看不到的国外故事,拓宽你的全球视野。
一个向内发现自我,一个向外发现世界,跟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