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早已立夏,今年雨水格外的多,断断续续下了大半个月。
今日是难得的晴天,躺在床上准备午睡时,突然涌入的回忆让我动笔写下这篇文。
向来拖延症的我,在写这篇文上终于做了一次行动派。
01
大四下学期,临近毕业,找工作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头等大事。
回宿舍的路上,和一个已经边工作边准备毕业论文的室友聊天,说起对于毕业的慌张与找工作的茫然。
她是那种自律又行动力极强的人,而我正好与之相反,拖延懒散又毫不自律。
她安慰我说:“做个副业吧,写写文章,会让你不至于过得这么空洞,也变向的有了一个目标。”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鼓励我写作了。
我平日里总是过于放纵与佛系,好似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很想努力并为之奋斗而紧攥在手的。
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说:“我不行的,已经很久没有动手去写文了,已经不会写了。”
02
毕业前夕,和室友一起去市政府面试工作。
它是按照学校分批次进行面试的,那天下午是我们学校,去了大概20多个人。
先笔试再面试,笔试后等半小时出结果,然后留下一部分人继续面试。
笔试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小论文,材料是习总书记关于粮食的讲话,以及近几年餐桌浪费现象的严峻。
拿到题目纸后我开始审题并思考写作内容。
我写的是“量胃而行,点到即止。”
文章阐述的论点是吃饭要量胃而行,点餐要点到即止。
在那几十分钟,我沉浸于文字带给我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无其他思虑。
宣布进面名单时,里面有我,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意料之中。
尽管面试抽签第二被刷,但我找回了一点点关于写作的自信。
03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我否定的呢?
初中时在写作比赛中得过奖,也偶尔会被老师夸奖作文写得不错。
高中被夸过一两次,但到高二高三,便开始用笼统的套路应付写作,不再顾忌文章内容,好像只要字数达标就万事大吉。
大一时偶尔写写随笔与日记。
看到喜欢的文字会钦佩感叹怎么有人可以写出如此惊才绝艳的诗句。
大三大四呢?除了必要的作业论文外,就不会再动笔写下其他。
记得疫情在家的那个学期,每次作业论文都是草草上交,网课也是挂着没怎么听。
长时间的懈怠与颓废让我开始否定自己,拒绝一切未知的挑战,失去面对未来的勇气。
不断的自我否定让我愈发失去信心,面对事情一味的逃避与拖延,并且安慰自己时间还早。
“下次吧。”
“明天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把“我不行”换成“我试试。”
把“明天”换成“现在”。
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当下便是最好的开始。
这个自两年前注册后从未使用的公众号,近期我终于拾起。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