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这一句——一段历史,就是一段时间。而承载这段或伟大,或平淡;或风雨飘摇,或者,繁荣昌盛的时光的,就是,那一座城——毕竟,来世间走一遭,很少看见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永恒过山水、城池。那巍巍紫禁城,便是如此。
赤墙金瓦,看尽盛世繁花。它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了永恒的美丽,丰富、雄奇、沧桑、伟大。同时连整个北京城都在它的脚下变得庄严肃穆起来。
《故宫》这一系列的纪录片,尤其是“故宫的建筑艺术”部分,便是让我领略了紫禁城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殿建筑。
故宫,作为跨越明清两朝、见证封建王朝由极盛到衰败的古老建筑群,它的生命,也是复杂的。
生命伊始,便是永乐大帝的“一意孤行”。当年永乐大帝获取皇位的方式并不正当,心有亏欠,又怀念当年自己在北方的封地的生活,决议迁都。面赋税、垦田地,然后,大兴土木。建造的正是这座绝世经典——紫禁城。当然,那时的紫禁城,远不及现在这般恢宏大气。
当北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对于中国的明王朝,越来越重要了。
后来,【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诏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摘自《故宫》纪录片)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移,故宫得到了一场长达十九年的修缮。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十八世纪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摘自《故宫》纪录片)
赤墙金瓦,看尽盛世繁花。这几百年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也许是中国人的执念吧。秦汉宫殿、唐大明宫,都在改朝换代的风雨中毁于战火,只有紫禁城,经历了两个朝代,连太和殿的柱子都由楠木变成了松木。由紫禁城成为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成为了一段时间的见证。
赤墙金瓦,看尽盛世繁花。从建筑的角度,我想说,它何其幸运。
每一次灾难,每一场变革,都会使它受灾,但是,它的皇家背景和绝世好运气让紫禁城建筑群一次又一次得到丰富。所谓“大概伤害也算成长”,它把这句话践行到极致。总是能在最危急的时候,碰到能工巧匠。紧扣的榫卯每一次都分毫不差地紧扣,那梁顶的壁画、装饰,昭告着他们的年龄。不同年代的汉白玉,金,银,铜,木,石聚集在一起,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结合起来,就是曾经的辉煌。
赤墙金瓦,看尽盛世繁花。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它是我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了。
看,养心殿的玻璃,不仅仅是中国引入舶来物的印证,不仅仅是皇帝优渥生活的体现,更是中国风水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房梁上的彩绘,静静地记录盛世的美好。还有,御花园,不仅是古园林或是北方园林的代表,给后来人提供了研究北方园林的机会,还为大家留下研究清王朝皇家生活的点滴。
还有,不同年代修建的不同规模的宫殿,即使从未有人入住,但每一座,都有一个故事。
赤墙金瓦,看尽盛世繁花。
最后,想到一个与紫禁城命运相反的事件——1958年,梁思成力保紫禁城,留下中华文化的瑰宝,留下历史的繁华。1951年,梁林夫妇的城墙公园,却永远成了一个幻想。老北京城的风貌,渐行渐远,皇城,最终剩下的,只有稀稀落落的四合院,和看尽沧桑的紫禁城。赤墙金瓦,看尽了繁花却留不住繁花。看尽了,确实是看尽了。
赤墙金瓦,我仰望着它,看不够,瑰丽的建筑。
赤墙金瓦,盛世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