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失去父亲的范仲淹,跟着母亲来到朱家,做朱文翰的继子。跟着朱文翰辗转又来到湖南的洞庭湖畔。洞庭湖成了他的母亲湖。朱文翰供他读书识字。这样的一种平静生活一直持续着。我们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无论他的继父,他的母亲如何地爱护他,如何地让他生活在这种美好的生活中,但是都禁不住有各种风言风语。
在范仲淹23岁的这一年,应该说他都已经成年了,结果他家的兄弟们,平时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个让范仲淹有点看不下去,他好意相劝他的兄弟们要勤俭点,但是没有想到,却被他这些不懂事的兄弟们反唇相讥:“我自用朱氏钱,何用汝事”?意思是我用我们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已经23岁了,他的心智已经很成熟了。他这些兄弟们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让他非常震惊。所以他就多方打听,问所有他认识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他一开始问他的妈妈,问他的继父,他们都跟他打马虎眼儿,不跟他说实话。但是身边那么多人,知道他身世的长辈们,都禁不住他软磨硬泡,最后终于得知他自己的身世。
当他知道之后,他感到非常地难过、忧伤,还有悲凉。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如果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是父亲的亲生儿子,其实别人说什么都无所谓。都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这个时候,他突然感觉到他跟这个朱家人的距离很遥远,他感觉到了一种寄人篱下的那种苍凉的感觉。
湖南人的性格本来就很刚烈,很要强。看看我们的毛主席,他一生铮铮铁骨,然后打下江山,建立新中国。再看看曾国藩,也是这样有骨气的人。范仲淹的性格当中肯定也有这样的成分,他其实挺倔的。他就从这天开始下决心不吃朱家的“嗟来之食”,要自立门户,所以他就决定离开朱家。
可以想见,他的家人对他各种劝慰。尤其他的长辈们、他的父母都苦苦相劝。但是范仲淹决心已定,就拜别了他的母亲,留下一句话:“十年登第来迎亲”。意思是说,我出去后苦读十年书,我要金榜题名之后,衣锦还乡,回来接您养老。所以他就只身前往应天府,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商丘,来到一家书院,叫“睢阳书社”,到这儿来读书,这就是后来的应天书院。
历史上有四大书院,分别叫“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岳麓书院。他和湖南大学是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范仲淹就来到这里,开始他苦读的生涯。他在绥阳书院求学五年,差不多读了一个本科了。这五年是他人生当中最贫寒的时光,最难熬的时光,因为他从继父家出走,原本就没有多少钱,他的生活非常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