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的“吾与点也”
孔子和四个弟子谈志,子路谈完志后,孔子微笑。冉有,公西华谈完志后孔子没有表态,只有曽皙在描绘完暮春沂水图后,孔子长叹一声,表示赞同孔子。我认为孔子赞同曾点的原因
首先他所描述的理想生活状态“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也都已经穿上,有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未成年人在沂水中洗浴,然后在舞雩台上吹风,最后唱着歌一起回去。在这幅画面中有形象,有温度,有声音,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这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我们可以在画面中体会到人物的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相较于其他几位弟子从政的热情,我们也可以看出曾点的淡定从容,内心平和。这与孔子晚年在周游列国、历经挫折后,更加重视个人修养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倾向相吻合,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其次,孔子倡导以礼治国,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虚退让,公西华的谦恭有礼,让孔子哂之,叹之,惜之。而曾点的出场,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就表现得洒脱雅致,接着的对话,异乎三子者之撰,和他的离场也很特别,留在最后让老师点评更显得彬彬有礼。他所描绘的暮春沂水图,恰恰是孔子在富国强兵,礼乐教化后达到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这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所推崇的“风清俗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
因此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赏,感叹“吾与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