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 下午16点正
第一次看豆豆的书,是《遥远的救世主》,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记得当时是先看了电视剧,被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感动到了,更被丁元英好谋善断的智慧所折服。
当我再次看到豆豆的这本《天幕红尘》,已经是十年以后了。当我看了该书的简介,知道内容依然是商战风云,但是世界背景比起三部曲中的另外两本,显然更加复杂些。
书中场景遍布莫斯科、柏林、纽约、巴黎、匈牙利、中国……内容除了惯有的商战大戏,爱恨交织,还包含了许多的政治元素。
也许是因为大多数女人天生对政治不关注,而我本身对西方文化也没什么兴趣,看到简介后,我一度搁置了一段时间才重新拿起。
当时想着,像我这般浅见寡闻,对历史知之甚少,对政治更是一窍不通。如此枯燥深奥的内容,我应该是看不进去的。
谁知,我竟意外看进去了,而且还是豆豆三部曲中,让我触动最深的一本。
无论是破釜沉舟的林雪红、为爱痴狂的戴梦岩、抱朴守拙的老九、唯利是图的布兰迪、机关算尽的奥布莱恩……甚至连卖火机的沈彪,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打动我的,除了叶子农为信仰一往无前的洒脱,还有方迪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悲怆,以及张志诚与叶子农之间惺惺相惜,倾盖如故的情谊。
表面来看, 叶子农似乎是个矛盾的人。
他父母在文革运动中受冤而亡,他自幼饱尝人间暖,心中有恨。
所以,父母平反以后,政府补偿的房子、财产,他都捐了。不是他生活富裕,不是他伟大无私,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为父母的冤死作无声的抗议。
可是,当美国的新闻媒体以重金相诱,向他伸出橄榄枝,要他以受害者的立场去抨击中国的政治信仰时,他拒绝了。
迪拉诺的奥布莱恩机关算尽,把他逼得穷途末路,想让他就范;国人对他嗤之以鼻,骂他是汉奸;政府将他传讯,对他严阵以待。
叶子农似乎已经陷入绝境,他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背负骂名逍遥国外,一是冒险回国接受审查,自证清白。
按说,有父母的遭遇在前,他是不敢轻易冒这个险的,这也正是奥布莱恩笃定他会就范的信心来源。
可是,叶子农坦然地回国接受调查了。因为他相信政府,相信自己二十几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后得到的结论。
奥布莱恩会输,是为因为他不了解中国的民主,更低估了叶子农的智商,以及深藏在他心中的爱国之情。
如果他明白,他就会理解叶子农为什么愿意资助一个萍水相逢,在街头卖打火机的中国人去美国;就会理解,叶子农凭什么愿意冒着坐牢的风险,坦然回国接受审查。自然,他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
叶子农在NGR世界民主联盟向媒体宣布他出任分部部长时,心中就对这场阴谋有了猜想。他在运作红川的出国劳务时,就已经料到了政策上可能发生的风险。政策上的风险,他有理有据,政治立场上的污蔑,他问心无愧。
他知道,自己回国了,说清楚问题,一切尚有转机。若是一头钻进美国人的圈套,才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因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长达22年的研究,他明白了文革的原因,理解了父母的信仰。他知道,不是父母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有问题,不是共产主义道路有问题。而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出了偏差,从而造成理解有问题。
政府是什么?只是一个机构,一个组织的代名词。本质上是由人民组成的,依靠人民在运转。当人民的认知出了问题,方法出了问题,方向自然就出了问题。
就好像我去学游泳,老师同时教我们3个人,方法一样,动作一样,上课的时间一样,可是我们3个人最终的学习结果却不一样。
A同学年纪小,有基础,学得又快又好;
B同学年纪大,没基础,学得慢。可是他比我们努力,每周练习的时间比我们多,所以他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而我呢,年纪不小,没基础,不努力,练得少。于是学完同样的课时后,我还是什么都不会。
可是我能怪老师吗?我能说是老师的方法有问题吗?不能!因为别人都会了,就我不会,自然是我的问题。
同样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前路迷茫,连“见路不走”的选择都没有,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人们常说‘百样米养百样人’,为什么?因为思想难以统一啊!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什么都想去摸一下,什么都想去碰一下。
于是,便有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大跃进、大炼钢、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方针指向背后也有政策权斗影子。
政府机构背后的实质是什么?是人。人多了,思想杂了,方向能不出问题吗?归根到底,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是人出了问题!
叶子农正是拨开迷雾,看到事实背后的真相,找到了因果。所以,他才能理解父母的信仰,理解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下,国家和政府的难处。但是,理解是一回事,原谅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才有了后来捐出父母平反补偿的行为。
记得书中有一段叶子农和老九的对话,多次提到“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路非路,即见因果”。他告诉老九说,这和“见路不走”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我反复咀嚼了这段对话,开始不是很明白,这三种观点怎么就变成一种了?后来深入体会,才慢慢摸到了这几句话所阐述的相同脉络。
“见路不走”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立足本质。提醒我们凡事不要看别人的经验,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强调变化,回归本质。提醒我们所看到的往往都是事物的表象,而表象通常都是变化的。我们只有透过表象,看到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即真相。我们只有找到原因,发现真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见路非路,即见因果”强调原因,揭露本质。它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只适合参考,不能作为自己的路来走。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同,同样的方法不可能完全适合不同的人运用。
打个比喻:我做的面好吃,我把所有的方法和步骤都告诉你,可你做出来的面味道依然和我的不同。
因为我们可能下面的水温不同,我们捞面的时机不同,我们调料的咸淡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路不是你的路,这就是原因和真相。
好了,因为书中内容太过精彩,触动人心的地方太多,我就不一一描述了。下一章,我将就书中人物作一次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