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偶有灵感。
家里现在的这个房子是初二的时候搬进来的,绝对不能算是新房子,但因为初中就开始寄宿的原因,所有关于这个房子的记忆大概就是周末以及寒暑假和过年,最大的功能是睡觉包括睡午觉,所以自己的房间也好像从来没有精心布置过,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女生的房间,除了满墙的王力宏的海报以外吧。最多最多的记忆就是吃完饭,躺在这张床上,滚来滚去,赖床,胡思乱想,看书,看电影,偷偷地哭,或者!像现在这样,爸爸在隔壁休息,妈妈在叮叮当当地打扫卫生,还有窗外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之久的雨声,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多么地迷恋这样一种感觉,这大概是我所能想到的做好的状态之一吧。
因为睡得早起的早,哪怕节假日也是,精神状态很好,即便是中午的饭后,躺在床上也就一丝丝朦胧的倦意,我自在地用最舒服的姿势躺着,回味着刚才爸爸说的话,他说,其实有没有那么多钱也没什么关系,以后乡下盖房子了,房子前面就是河,还有大排大排的绿树,要学会利用大自然的赐予让心情更美好,他还举例子,他每天去学校的大梁山楼外散步,风景好,空气好,还可以在学校的体育馆打球锻炼,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应该利用起来,多好啊。恩,很好,确实说的很好,爸爸开窍的时候还是很迷人的。也许当可以把注意力从某个焦点转移之后,会更有机会去发现更大的一片天地吧,心里没有负担,自然灵感也是无穷的。这一刻,就好像是永恒了一样。
时间这个概念大概是人类所创造的比较神奇的概念之一吧,可是越长大越发现,我们总爱说,现在的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大家都说,小时候无忧无虑,所以时间过得慢,现在每天辛苦工作,烦恼多多所以时间过的飞快。乍一听也没错呢,我也是如此这般怀念着小时候的时光。咦,后来物理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爱因斯坦老爷爷的公式,感觉像是前几个学期学的物理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大嘴巴,虽疑点重重,但因为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走马观花一带而过了,后来的这么多年,一直想去一探量子力学的究竟,但常常被阻拦在门外,太深奥了,毕竟大学已经把我生生变回了一个文科生。但心里一直种着这个关于时空的时间的种子,她好像真的不像墙上的钟那样简单,滴滴答答精确无误,我们追求客观而科学的真理,但却无法避免跟着一种感性的体验在生活,所以,时间,她真的有快慢,我可以就自己的真实感受谈谈我对时间快慢的体验。
第一,似乎可以计算的时间的延长感。接近客观性的体验,就是老人常说的早睡早起,在十点左右入睡,五点左右醒来,把原本夜间要做的事挪到早上来做,奇怪的是,你会发现那些原本夜间要做的事,好像变得没那么重要,特别想要抓紧时间做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因为清晨的缘故,仿佛整个世界都还在沉睡,只有我一人,竟洗着脸,做着早饭,通过这些事情清醒自己的大脑,以便开始之后似乎更有意义的事情。等到要出门上班的时候,几乎过了将近3个小时,不得不说,这样子的一天就像是被无限拉长了一样。同样的两个小时,夜间和清晨,会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不可思议的感受,这便是最近这些日子我对时间快慢的一个很直观的体验。
第二,总结第二点的时候,脑子里蹦出来很多例子,虽场景各异,可归结起来似乎都是一点,也不知道是否存在漏洞,暂且就归纳为,主动的高效率的当知当觉。还是得举例说明,最常见的例子是,上大学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上审计学这门课的时候,感觉这三堂课要上一个世纪,但是上希腊神话课的时候这两节课简直就是转瞬即逝,看电视的时候很容易就到凌晨了,可是做作业的时候,没一会儿就困的不行。表面上看,这种感受就是面对喜欢做的事儿和讨厌做的事儿的两种对于时间的感受,可是再细想一下,好像没有那么简单,难道不是简单的事和困难的事吗?难道不是会做的事情的不断重复和对不会做的事情的无限排斥吗?我个人觉的这种例子过于极端,也并不是在这里倡导我们要逼自己去做那些我们潜意识里不喜欢的事情,如果日子都这么过,确实有点为难,只是,在这些情景之下,我所感受到的是,时间之所以过得那么快,是因为在做那些不需要全然关注当下的事情的时候,属于我们的那段生命其实是处于真空状态的,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被画面带跑,好像有笑有泪,但确实是,大部分感官都停止了运作,上希腊神话课的时候,这和我之前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事物有相当高的契合度,我不需要全然在当下就能轻松跟上节奏,而且非常开心。但是,学审计,做作业可是稳扎稳打地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过啊,要清楚地和当前的这个对象在一起,配合紧凑的前所未有的思考,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高效的,高质量的,尚且不谈这些事情本身的意义,但这种状态却是更加真实而有意义的。就像写这篇东西一样,烧脑而真实。
第三,轻松而无负担的身心状态。我觉得这种状态不是好的,也不是不好的,更多的来说是中立的,不带任何情感的,如果说一定要有,那也应该只有,喜悦。不得不说,喜悦这个词我是从佛教当中习得的,在这二十多年有意识的记忆里,这种状态非常少见,也许是就这样在家里的时候,清晨在江边跑步的时候,为陌生人解决难题的时候,这样的时刻短暂而难得。似乎这种状态更多的来自于毫无目的性的和当下临在,以及,布施。又绕回到第二点了。在这种状态下,好像做事情更加有效率,更加有灵感,整个人更加温和平静,容易产生,今天真是充实的一天啊这种感受。
其实这些思考真的也没什么意义,但多多少少对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丝丝的指导意义。过去我觉得读书很好,可是最近我越来越怀疑,于我这种读书方式,是否真的有意义,多年的思维模式让我更加习惯去大量的全盘吸收别的作者思考的结论,还常常觉得畅快淋漓,我一直奉行量变到质变,可是那么多年了,总觉得自己没有十足的长进,至少就读书这件事来说。我读书其实是去享受的,在读书的时候,我不用思考,我接收就好,但对于一些书,没有全然地专注地和作者的思维在一起,其实是很难真正获得一些东西的,你以为都明白了,其实根本就没有,这点现在想想挺可怕的,所以开始看一些以前的一些旧书,尤其是自己觉得很好的书,带着批判性的思维跟着作者一起去探索,但要做到这一点还真是难啊,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重复性太强,但其实把每个客户当作一个当下的对象来看,全然的和他的需求在一起,会突然感觉到一股特别强大的意义,也许,忘掉自己就是成全自己?
还想到陪伴这个词,现在的生活大概也回不到像从前那样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大家总有处理不完的琐事,追逐不完的梦想,可是陪伴依旧是对最爱的人最好的方式,这时候大概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出现高质量的陪伴这种定语,常回家看看之后,应该是认真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妈妈做的饭,和爸爸一起看书,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家长里短,所谓放下手机,立地成佛啊,全然地和那个我们爱的人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我们对他的关爱。突然觉得这个ending很适合中秋的气氛。
让我们一起主动的高效率的当知当觉,创造高质量的时间感受!就在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