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摇指有点问题,自己有问题还好,可误人子弟就很不好了。
如此,正好看到民乐一厂的活动,一场关于摇指的集训,于是参与了由潘文老师主持的为期三天的训练营活动。
每次现场看王中山老师的演奏,王老师气场大开,气势磅礴迎面扑来,每首曲子都能感受到音乐满满的能量,每曲都意犹未尽,如歌如泣,回味无穷。
但这种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我在潘老师的课上,找到答案。
如果说,以前的基础是急冲冲地为速度而练,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都这样认为,手速快就是牛逼了。嗯,对,的确牛逼,是有经历苦练的。但是,音乐艺术,如果仅在于速度快,那分分钟可以被AI代替掉了。程序设置一下,一首曲子要多快的速度,就能有多快呢。当然不可否认,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般,技术是演奏的基础。
如果说速度练习是横向性的,那潘老师所指导的即是纵向性的,即便是枯燥的基础练习,也能感受到每个单音符所包含的能量和情绪,从根本上改变了音质。经过“修炼”后每个音符都充满能量,添上了色彩,从而丰富了曲子的内容,加宽了曲子的深度。
因我个人无法接受太过抽象描述(应该是比较愚笨的),需要从最底层最基础最具体开始解构。与“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我也没办法做到COPY不走样,所以接下去的“肢解”(单指基础练习一劈一托的肢解),是在听完潘老师课后的个人体悟,解决的是个人问题。
首先,确认的一点是:手腕主动和带动。
其次,气息(一吸一呼)”与摇指(一劈一托)的配合。
举个例子:体育课上,有个扔实心球的考试。开扔前,有个准备工作:举过头顶,吸气,向前扔。而劈的时候,也需要这么个准备动作:吸气。劈的时候,也需要这样一“扔”。托,同呼。
最后,气息所带动的整个身体对劈托力量的加持。
(说实话,这些个真的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还需要肢体语言配合,除了老师一旁指点,同时还需学生现场体验。最后能想出“加持”二字,(ꈍᴗꈍ) 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了。)
从每个劈或托,再到一组劈托或托劈,从点到线,从慢到快,从轻到重,有无音头,每个音符,每一小节,每段乐句,写成了一篇文章,而它的表达形式,由演奏者自由决定。(这里有点抽象了。)
潘老师这次的课程不仅解决长久以来摇指问题,还加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期待下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