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冯骥才的无路可逃,篇幅不大,却是让人思考很多。
1966-1976那十年,对于很多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通过冯骥才对当年心惊胆战,慌不择路的情景的描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命运。也为我们如今平安祥和的日子感到庆幸。
冯骥才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该说什么样的话。也正是这样,让他保住了自己,也保护了自己的亲人。在当年动乱的年代,他的这种选择可能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有的时候,活下去,是我们最有勇气的选择。
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忍受不住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和压榨,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从此一了百了。那个年代我们损失了太多优秀的人才,也丢掉了太多珍贵的文物和精神食粮。那个年代,草木皆兵,让我也看到了清朝文字狱的再现。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曲解,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变坏人”。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战战兢兢,提防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只为不惹祸上身。
读那个年代的作品,让我觉得朋友的慷慨和真挚。虽然年代动荡,但是不涉及切身利益关系,朋友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毫不吝啬的为别人提供帮助,让他们在苦难中得到一丝丝温暖。
冯骥才是幸福的,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却又一直陪在她身边的同昭,携手同行,不离不弃。虽然失去了几位亲人,但是大部分亲人还是听过了那个艰难的时刻。
这是我读冯老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冯老提到了自己是如何有文学结缘,如何在尝试走文学之路。冯老写作的初衷就是想将自己这个年代的人的苦难展示给后代来看,让他们知道祖先们是遇到了怎样的疾风骤雨。为了写作,冯老在那个年代,偷偷写,偷偷藏,在偷偷的销毁。每一次销毁,想必对冯老来说无异于忍痛割肉。
通过这本书,对于以后再看冯老的书,估计自己会理解的更深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