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冲突
每个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来自长辈方面的阻力,一家人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吵吵闹闹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常态。双方发生争吵的根源,在于两代人育儿观念的不同。这种观念的冲突导致双方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各有主张,彼此针锋相对,摩擦不断。很多宝妈都抱怨自己的手脚像被长辈捆住一样,憋了一肚子的气,有些宝妈甚至因此都气出了病。
那么,有没有方法来化解来自长辈的阻力,减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长辈参与养育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如果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满足他们这个需求,那么阻力自然可以得到化解,甚至可以成为助力。
自我存在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存在感的概念。自我存在感是指一个人依据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所处的某种人际关系或某种社会环境中“之所以存在”的确定性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觉。人类绝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在表达和追求自我存在感。自我存在感也可以带来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环境中,长辈参与养育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比如,有的长辈认为自己在育儿方面非常有经验,并且在家庭中应当很有地位。基于这样的自我认知,这些长辈就会通过行动来不断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富有育儿经验和家庭话语权的人,并渴望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认同。比如,长辈会经常唠唠叨叨,喜欢拿自己养孩子的经验说事,而且要别人认可他,从而体现在他在这个家庭的地位。
满足需求的方法
知道了长辈背后的心理需求,爸爸妈妈们就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来投其所好,满足一下长辈的自我存在感。长辈的自我存在感得到满足以后,自然就不会对你唠叨和掣肘。满足一个人自我存在感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2种方法:
1. 经常夸赞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嘴巴很甜,经常夸赞长辈对家庭的付出,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做到与长辈和谐相处。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爱上的,就是自己的付出。有了付出感,进而就会有自我存在感。夸赞对家庭的付出,可以让长辈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受尊重,满足其自我证明的存在感需求。
现代家庭中,婆媳共同照看孩子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假如婆婆是打骂型家长,那么就会经常责骂孩子。孩子心中感到委屈,自然就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个时候,有的妻子就会感觉自己很难做。妻子如果直接说婆婆的教养方式不对,那一定会激起婆婆的自我防御机制,婆婆可能会说“只要我不高兴,我就打,你们高不高兴,关我什么事情。” 如果妻子听了后心里也窝火,对婆婆反唇相讥,那么只会使冲突扩大化。
聪明的妻子不会直接指责婆婆,而是把婆婆当做一个缺乏关爱和滋养的孩子,首先安抚住婆婆的情绪。妻子不妨先夸赞一下婆婆为这个家庭的付出,比如“如何辛苦养大几个孩子,尤其是把自己的老公培养的如此优秀”之类的话。婆婆听到这样的话,心理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行为反应也会很不一样。虽然她的育儿观念不会改变,但是她的态度一定会有所收敛。她可能会说“ 我现在也老了,很多事情想管也管不了了,你们看着管吧。”
2. 不经意的请教
通过请教别人,让别人有一种参与感和付出感,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和认可,自己有价值,也是一种满足自我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妈妈因为平时工作忙,把孩子寄养在外婆家。有一次,妈妈发现孩子的玩具都有些损坏。经过仔细观察,妈妈注意到孩子在每次收拾玩具的时候都是把玩具直接往箱子里丢,这样就难免会把玩具砸坏。有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会直接教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但这位妈妈很聪明,她并没有直接去教孩子,而是先找到外婆。
妈妈跟外婆说:“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玩具都有些损坏啊?是不是咱家孩子经常丢玩具啊?” 外婆回答道:“好像是哎”。妈妈继续说:“你说孩子这样丢玩具,会不会是因为孩子不会收拾玩具呢?要不咱们教教她怎么样?” 外婆说:“好啊,那你去教吧。” 于是妈妈就把如何收拾玩具给孩子演示了几遍,孩子看的也很专心,很快就学会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妈妈打电话给外婆,听到外婆说:“自从上次我们教了孩子收拾玩具之后,孩子就再也没有丢过玩具,现在孩子的玩具都可以摆的很整齐了。”
注意,这里外婆使用了“我们”的称谓而不是“你”,也就是说外婆认为在教孩子这件事情上自己是有参与的。妈妈通过请教和征求意见的方法,让外婆参与了进来。这样既满足了外婆的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又通过设计好的封闭式问题让外婆的回答沿着自己预想的方向来发展,一举两得。妈妈只要坚持这样做,就会营造出一种双方在育儿上协商合作的气氛,这样的气氛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外婆的潜意识。那么外婆在教养孩子遇到问题时,自然会想到和妈妈商量。
两代人因为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持有的育儿观念不一致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改变长辈固有的观念,在短期内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面对观念之争,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满足长辈在观念背后的心理需求,减少来自长辈方面的阻力。长远来看,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不断影响长辈的育儿方式,而不是直接指责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