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讨论电影《芳华》,谈到善良的刘峰不得好报的事。结合今年我阅读的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书籍,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稻盛和夫先生提出了“小善”和“大善”的说法,在这里,我想借用这个说法,谈谈我所理解的“小善”和“大善”。
“善”即利人,这是普遍受到人们欢迎的一种品性。“善”也是有利于人们进行社会合作生产的良好的行为,所以无论哪个时代的哪个社会,都是宣传“善行”而非颂扬“恶行”的。可见,“善”深入人心。
那么,说“善有善报”,有时候也会遇到“好人无好报”这种情况,怎么解读这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问题呢?首先,我把善分为“小善”和“大善”。
我来举例说明。一个人因为遇到困难,向人求助,你给了他十元钱,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这叫“小善”,这里我们暂且不以帮助的金额来论大小,而是看性质。这个人每天都向你求助,你每天都给他十元,不问缘由,我把这个行为叫做“愚善”。在了解了这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后,你给他介绍了一个工作,然后他不再需要你的帮助,这个行为叫“大善”。
“小善”偶尔可以做,“愚善”不可行,“大善”才是我所推荐的正确行为。
稻盛和夫先生说,一切利人的善行,切记要利于受助者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成长。简单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好人无好报”多数发生在“愚善”的情况,当你偶尔帮助一下别人,别人通常情况下会感恩于你。但是当你持续不断地、无条件帮助别人的时候,无意中你就激发了别人的惰性。这个惰性导致受助人逐渐把这个行为合理化、常态化。一旦哪天你中断了这个行为,他会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而导致严重的受挫感,而迁怒于你。小则责怪你,大则报复你。这就是“好人无好报”的根源。
简单说,你若偶尔行小善,你所付出的不会伤筋动骨,你也不必想到要别人回报和感恩。但是,当你准备长时间、高付出的帮助别人的时候,最好是要让对方明白,这种帮助,是有条件的,条件可以很小,但是我希望你能做到。因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尊重。
看过一个短视频,一个擦鞋小男孩的故事。当这个小男孩在路边求助的时候,一个大人问清楚小男孩的想法后,爽快地掏出100元给小男孩,支持他去凭自己劳动赚钱。但是,他提了一个要求,他要收利息,而利息是-----一元钱!小男孩答应了。看到这里,我很有感触。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受人称赞的善行,这就是“大善”。
一个人对别人的帮助能激发他自主、自强的有所作为的意识,这就是一种发展观。而且,向受助者表明他不应该无偿接受这个帮助,而应该学会尊重社会合作的一般性原则,那就是,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你要求别人,别人就有权要求你!如果有人非要用道德和高尚说事,我的说法是,在尊重一般性社会原则的基础上,再来谈高尚,谈无私,谈奉献。否则,不尊重一般性社会原则的无私、奉献,就是耍流氓。
我们可以这样看视频中的男子举动,他要求小男孩付给他一元钱利息,是在教会他尊重一般性社会原则,尊重别人的付出。其实,这一元钱,甚至一百元钱对他来说,无伤大雅,但是,他传递的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同时又传递出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可以这样说,有付出,有悲悯,有原则,能激发人性当中友善、自强的行为的善,才是“大善”。
同时,那种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或者说被道德绑架的“善”,往往是“愚善”。我曾经劝说过一些志愿者,他们自己没有好的工作,甚至没有稳定的收入,成天乐此不疲的去做志愿者。我不怀疑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动机,但是,这样的“善”,在我看来就是“愚善”。我告诉他们, 你们可以行善,但是首先把自己过好,自己有权利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去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去当衣衫褴褛的苦行者。一个人把自己过得精彩,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同时,也才更容易传递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去影响别人,激发别人的独立自强的进取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