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去快餐店吃盖饭,点餐时跟老板讲少放些米饭,因为每次吃饭我都会剩下一半以上的米饭,感觉有些浪费,交代完我就坐着跟小伙伴边聊天边等着上菜了。
过了几分钟饭端上来了,我一看,米饭还是平时给的分量,觉得很奇怪,我是有明确的跟老板提过要求少放米饭的,怎么会又给那么多,带着好奇心我问了一下,回复是:米饭盛的少会觉得自己做生意不实在,好像亏欠顾客一样。
原来如此,在我的信念中,认为浪费是不好的,所以我吃多少盛多少。在老板的信念中,给顾客不足够分量的米饭是做生意不实在,他有缺斤短两的感受。
我们两个人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份米饭。
顾客的角度有可能产生的感受:
1.需求没有被重视,有不被忽略、不被尊重。
2.无奈,下次如果想要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看来得自己去盛饭了。
3.老板是个实在人,赚的是良心钱。
4.饭店是“系统”,我是“个人”,改变不了的去适应。
老板的角度有可能产生的感受:
1.中午很忙,辣与不辣、忌口那些是必须要满足的顾客需求,少米饭是不常见的需求。
2.米饭添那么少是不是吃不饱?
3.如果其他顾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路过看到端上的盖饭那么少,还以为老板不实在在这里吃饭亏、贵,产生误会。
4.吃不了可以剩下,每天有很多剩饭,不差你这一份。少盛了米饭心里有愧疚感,赚的是“昧心”钱。
也许下次吃饭我可以代表一部分有同样需求的顾客的跟老板沟通,如果能满足这个群体需求可以让顾客感受饭店的服务更好。
人内心的困扰,来自一些信念、价值观或规条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源于两者内心的信念、价值观或规条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