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纠正手段,但其效果却千差万别。有的批评如同寒风刺骨,让孩子心生畏惧,失去自信;而有的批评则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心灵的阴霾,让孩子在反思中成长,在理解中前行。这其中的奥秘,并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何种时机去传达我们的期望与关爱。
正确的批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它需要我们放下成见的束缚,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需要我们运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的情绪与困惑;更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到改进的方向。这样的批评,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能够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孩子在爱与理解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这种艺术,让每一次的批评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共同揭开正确批评孩子的神秘面纱,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智慧,让爱与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的未来之路。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东西。如何批评?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你怎么搞的?一天到晚毛毛躁躁的。快去打扫一下。
【2】你总是这么粗心,长大了可咋办?你就不能细心一点吗?
【3】我给你说过多少次了拿东西小心一点?你是没长耳朵吗?
第一种批评是指责,指责只是发泄情绪而已。实际上孩子并不是一天到晚都毛毛躁躁的。孩子也有做事认真的时候,但仅仅因为这一次粗心,大人的指责就否定了他之前所有的细心。
第二种批评是贴标签。这种就更可怕了,因为人一旦被贴标签,他就会在内心做自我强化。孩子心里会这样想:反正我妈妈都说了我是个粗心的人。我就这样了。
时间久了孩子就拒绝改变,真的成了一个粗心的人。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居高临下的说:看吧,被我说对了吧,这孩子就是个粗心的人。
第三种批评是划清界限。意思就是说: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这不是我的责任,是你的责任。父母急着跟孩子划清责任,急着分清谁对谁错。实际上父母可能真是说过很多次了,可是说的方法并不正确。每次都是单纯说教指责和唠叨。孩子怎么能听进去呢?
那究竟该如何批评,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我有一次听樊登老师讲领导力的课程。讲到负面反馈用Bic这个方法。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到亲子教育上?
这天,5岁的女儿踩着凳子去拿饭桌上的零食。一不小心把放在饭桌边缘的玻璃杯碰掉了。“啪”的一声玻璃杯碎了一地。我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啊。这不正是我练习批评方法的好机会吗?
我走到女儿身边。她站在凳子上不知所措的看着我。
我摸了摸她的头问道:“来,跟爸爸讲一讲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她小声说:“我站凳子上拿这个饼干,一不小心把杯子碰掉了……”
我接着问:“你有点难过,是吗?”
她:“嗯”
我给了她一个安慰的拥抱,等她情绪稳定了,我接着问道:“杯子破了,我们现在怎么办?”
她:“咱们打扫一下吧,这样容易扎到人”
我:“好的”
于是,我们一起把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
打扫好以后我接着问她:“你这次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有点难过。那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她很认真的想了一会说:“爸爸,我觉得杯子不应该放到桌子边上,这样容易碰掉”
我开心的说:“好的,那咱们以后就往里面放,不要把杯子放到桌子边缘,好吗?”
她也很开心的说:“好的,爸爸”
其实,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进步的绝佳机会。
重要的不是永远不犯错。重要的是在错误中学会反思,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