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法工作真正扎根群众、赢得民心

基层政法干部身处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到群众中去”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核心要求。这意味着要打破“机关思维”,主动沉入群众、融入群众,在倾听诉求、解决难题中筑牢政法工作的群众根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放下“架子”,以“平等姿态”走进群众生活

“到群众中去”的前提是“被群众接纳”,而接纳的关键是“平等”。基层政法干部需摒弃“管理者”心态,以“服务者”“同行者”的姿态贴近群众。

常态化“沉浸式”走访变“坐着等群众来”为 “走着找群众去”,定期深入社区楼栋、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农民工、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例如,农村地区可结合“驻村帮扶”,每周固定住村走访,记录群众的“急难愁盼”(如土地纠纷、赡养矛盾、讨薪难题等);城市社区可依托“网格治理”,参与广场舞队、老年棋牌社等群众聚集活动,在拉家常中了解治安隐患、物业矛盾等问题。

用“群众语言”拉近距离避免“法言法语”“官话套话”,用方言、俗语解释政策法规。比如向村民讲解“家暴维权”时,不说“人身安全保护令”,而是说“如果家里人动手打人,你可以找我们开‘保护条’,我们能让他不敢再靠近你”;解释“社区矫正”时,用“在村里接受监督,好好干活、不惹事,就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等通俗表达。

二、竖起“耳朵”,以“耐心倾听”摸清群众诉求

群众的诉求往往藏在“抱怨”“吐槽”甚至“情绪发泄” 中,基层政法干部需练就“听弦外之音”的能力,在倾听中捕捉真实需求。

“多问一句”“深追一层”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满足于“表面答案”。例如,群众抱怨“村里小偷多”,不能只记录“加强巡逻”,还要追问“最近丢了什么?集中在哪个时段?是不是有外来人员频繁出入?”;遇到群众对 “调解结果不满”,要追问“是觉得不公平,还是担心后续有麻烦?”,从情绪背后挖掘深层矛盾(如邻里积怨、利益牵扯等)。

搭建“多元发声渠道”除了面对面沟通,还要开通“线上+线下”诉求表达平台。线下可在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政法干部意见箱”,召开“群众恳谈会”,邀请村民代表、商户、租客等群体“吐槽”;线上可利用村(社区)微信群,定期发布“政法干部在线答疑”时段,及时回应群众的法律咨询、矛盾投诉。

三、迈开“步子”,以“务实行动”解决群众难题

群众最反感“只说不做”,“到群众中去”的核心是“为群众办事”。需聚焦群众反映的“小事”“具体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赢得信任。

分类破解“急难愁盼”对群众诉求建立“台账式管理”,按“可立即解决”“需协调联动”“长期跟进”分类处理。

“向前一步”化解潜在风险对未直接反映但可能引发矛盾的隐患,主动介入。例如,发现某工地拖欠工资,提前联合劳动监察部门约谈企业,避免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看到社区青少年辍学游荡,联合学校、家长开展“法治教育+心理疏导”,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四、守住“底线”,以“过硬作风”赢得群众信任

群众对政法干部的信任,始于“态度”,终于“作风”。需以清正廉洁、务实担当的形象,让群众感受到“靠得住、信得过”。

杜绝“形式主义”不搞“拍照留痕式走访”“文件落实式服务”,例如走访时不要求群众“配合摆拍”,解决问题时不强迫群众“写感谢信”,用“实打实的成效”代替“表面文章”。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公开工作流程、处理结果,例如在村(社区)公告栏公示“群众诉求处理台账”,注明“反映人、问题、解决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设立“作风监督热线”,对群众反映的“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问题,严肃核查处理并反馈。

基层政法干部“到群众中去”,本质是“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只有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在“走进”中倾听、在“融入”服务、在“联动”中解难,才能让政法工作真正扎根群众、赢得民心,为基层治理筑牢最坚实的“人民防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