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画的名义去旅行3~游走篇1~古镇小溪~不一样的白水洋

     到双溪之前其实是想安安静静的画画吃饭睡觉的,没想到窗外就是潺潺的小溪,还有若隐若现的古镇墙头。太诱惑了,第一天下午就按奈不住开溜游走在古镇中。起先还对老师存有愧疚之心,担心老师责怪,但据说画友们也经常是这么开溜外出游玩的,有的甚至是失踪2-3天之后又回来的,加上老师对第一副画作的肯定,对于作画时间的长短没有限制,只说“为什么小学生课堂只安排40分钟,当孩子能坐上2个小时专注的独立完成他的作品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肯定回答时,我的心里释然了。于是在双溪的几天,我们每天上午画画,下午就安排到处游荡了,晚上继续修补然后等老师指导。

       第一天下午熟悉地形。夏天玩水是孩子们的最爱,傍晚时分,画室前面潺潺的小溪吸引了大批孩子打水仗,没膝深的水流从光滑的石头上流到石墩缝隙间,从1米多高的坡上欢跃而下,溅起白色的水花。石墩尽头是被鲜花葡萄掩映的若隐若现的民宿,太喜欢此情此景了。

画室窗外的小溪民宿


爬满爬山虎的翠屏小住


翠屏小住屋前葡萄架

     说到葡萄架,双溪镇上居民家的葡萄架很多是7-8米高的光杆司令,攀爬到屋顶阳台后开枝散叶,坠满一串串绿色的葡萄,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这样的光杆司令葡萄架宾馆旁边的民房就有好几家,枝叶肥硕,葡萄诱人。

光杆司令的葡萄架

      离白水洋如此之近,在小家伙的一再念叨下,第二天下午就到了白水洋。15年前到过这里还是一片处女地,如今山门外移,热闹繁华。白水洋门口的蜻蜓追逐打闹,伸出手来,有一只居然很配合地停留拍照。门口有自由行的大叔们游玩后穿着拖鞋吹拉弹唱,引来阵阵叫好声,快乐的情绪感染了整个广场。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修建了石板路,2旁都是小摊小贩,空气中飘散着黑糯米饭~乌米饭~红薯~玉米的味道,晚餐就用黑糯米饭解决了。

白水洋门口的蜻蜓停在手上

广场乐队引来阵阵叫好声


白水洋水上广场的水只没过膝盖

   刚进到景区,就发现了山顶上的吊脚楼,很好奇是不是少数民族,趁着夕阳的余晖,抓紧到山上看看。往山上的路上看到了这座廊桥~双龙桥。宁德多廊桥,主要是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溪壑纵横,阻断了交通。当地村民纷纷造桥,让天堑变通途。同时,这里还要盛产杉木,这是造桥的不二材料。古代的名匠,把木匠工艺在桥上发挥到极致,全桥跨度巨大,全靠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互相承托,挤压咬和,逐节伸展,无一铁钉。据说还有55座古廊桥分布在宁德山水间,历经千年,传承着美丽风情和醇厚的人文沉淀;廊桥和其他桥相比,更加牢固,使用寿命也更长。在漈下我们也发现了廊桥的身影。在2011年的闽浙之旅中,一度出现廊桥审美疲劳。

双龙桥


保存完好的双龙桥

探寻吊脚楼从这里开始

通往吊脚楼的山路

    山上的吊脚楼开起了好几家民宿,但是由于交通的限制,这里的房子古老破败,让人看了心酸,所有的车辆都无法到达,唯一的摩托车能到达的地方也只是半山腰,而且那山路崎岖不平,坡度有60,下山时我们都很难想象摩托车是怎么开到半山腰的。这里现在只剩17户人家,都是汉族,平时在景区摆摊维持生计,爽快的吴大姐开起了民宿,新整修的房间还没有开业。引人注目的是满墙的奖状,她的女儿每天都要下山到双溪镇里上学。

白水洋山上的吊脚楼

    总觉的双溪和白水洋的水缺少了点什么,可能是人多了吧,但是景色与水的搭配还是让人流连,玩过莒溪的水,最想亲近的只有莒溪水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