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享实录】万字长文,地产文案灵魂5问

2021年12月18日上午,受邀前往老东家做一次专业分享,谈5个问题。


1、怎样更有效、更有创意地,

实现策略到文案再倒设计的落地呈现?

2、三分写,七分卖,怎样更好的卖稿?

3、长期大批量重复劳动,

文案怎样摆脱套路型创作对工作能力的磨损?

4、除了各种撰文套路,

有没有更节约脑力与创作成本的技巧?

5、文案出街效果难以评估,

怎样确定它对客户是真实有效的?


为此准备了一万五千字的逐字稿,

提前在这里发布,算是给公众号开个张,

全版照录如下:

1、

怎样更有效、更有创意地

实现策略到文案再到设计的落地呈现?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复杂。

要把定语拆分一下:更有效、更有创意。


先说创意,

创意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以前传统广告经验,都在向我们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广告就应该做的有创意。

彷佛这是天然正确的,可以不经过思索和论证的。但,今天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因为行业的思维定势。

广告行业曾经最火爆的年代,恰好是最讲究创意的时候。但当初推崇创意是因为除了创意没有别的套路。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摸黑走路时,突然有人造了一根火把,于是大家试了试,觉得很不错,有奇效。

而70年代美国资本经济高速发展,甲方的需求很旺盛,于是越来越多的乙方,都去钻研创意这条路,造出了各种样式的火把。

从现在角度来看,这是行业先辈们在铺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创意的流行,让从业者有同频和共识的纽带,并且大家也都把它当作业务水平的标尺。

你没创意,大家都瞧不起你,你有创意,可能以前压根没听过你这号人,但哪怕是竞争对手也会抱拳:久仰,久仰。

而且后来,伯恩巴克的ROI三原则、詹姆斯韦伯杨的两旧化一新,这些非常经典的理论,也因为创意崇拜的盛行,才会被研究出来。


凡事怕矫枉过正,创意火起来带来了副作用——唯创意论。就是认为创意是最最最重要的。

什么?你没有创意?!没创意那你就去死吧。

剑走偏锋的典型是《蔚蓝诡计》的作者——乔治路易斯。他有多偏执呢?

有一次去提报,甲方觉得他方案不行。在会议室现场,高楼大厦落地窗,他推开窗户把一脚踩到外面去,说:你不给过稿,我就从这跳下去。甲方被逼没办法,只好同意。


时代变了,现在的问题是:你所谓的有创意,创不过网红。别说网红,可能连评论区都干不过。

今天还在大谈创意的乙方,就好比打着一模一样的卖点,做着一模一样的暖场DIY的甲方,自欺欺人罢了。


信息互联网时代以来,一开始是猫扑、贴吧、网易,后来是微博,现在是抖音,似乎全世界突然都创意了起来。

乙方一边被甲方蹂躏出没创意的稿子,一边声嘶力竭喊:创意!创意!显得特别孤单可怜,嗯……以及蠢。


曾经有奇效的创意,放到现在的环境,不能说完全没用,但远比想象中的作用小的多。


第二,行业既得利益者刻意为之。

他们为创意背书,因为创意对他们有利,一是准入门槛,二是解释框架。


任何成熟行业成熟圈子,都有准入门槛。不止是技术上,还有认知——你要懂事,懂潜规则。

早前,戴名表上电视的官员,被网络舆论围攻过。据说,戴名表是圈子里的投名状,靠工资是买不起名表的,你戴了,大概率是自己人,大家就可以敞开来说话。

对创意的认同,就向广告行业的名表一样。想要入行,起码你热爱创意吧。创意改变世界,这是梦想,你没有梦想,我怎么剥削你呢?你还得有创意潜力,面试的时候就表现出超群的智商,不然公司的名气靠谁打拼?


美国的广告行业,70年代进入巅峰期,传进中国,所以我们要晚一点,大概90年代开始繁荣。现在圈子里所谓德高望重的老人,几乎都是90年代左右入行的。

到现在30年了,老人已经太多了,利益分配的格局已经固定下来。接下来,老人们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掉下去。

那就得有更多的,以为能靠创意出头的新人进来,用他们的青春和激情,给自己推轮椅。对创意死心塌地,才方便利用,这就叫做准入门槛,或者算是一种被动式的精神投名状。


生意要转起来,除了生产资源,也就是通过了准入门槛的新人们,还得有生产力,还得有需求。生产力和需求怎么来维持呢?靠解释框架


几乎每一家4A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奥美有360度品牌管理,电通有AISAS,现在又流行视觉锤、语言钉、超级符号。

有人问了:不是说真传一句话吗?到底谁说的对啊?

这就叫做解释框架,各说各的理,每家都有侧重点,都对,也都不对。非要找一句真传的话,大概是:为人民服务。其它的,都是管中窥豹。


一家公司,但凡有点名气,它就会开始搞解释框架。解释框架有什么大用吗?这可太有用了。

对内它既是创作规范手册,又是企业文化,两手都能抓;对外它是塑造服务差异化和行业话语权的工具。

那些最活跃最知名的广告公司,你去查,肯定少不了出很多讲自己理论体系的书。但得搞清楚人家的目的,那是一种广告,是给甲方看的。一个刚入行的新手,如果指望从那些书里学点东西,你这弯就拐大了。


而创意,在解释框架里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么说吧,从奥格威入行算起来,大概80年,这大概相当于我家五代名医,你来跟我叫板说抓药已经不解决大部分问题了?你猜群众更相信谁。

再说了,我家养了20个伙计,都7岁过来做学徒的,现在抓药手法炉火纯青了,我让他们放弃抓药,学打针?


如果年年说创意,没有新东西,甲方也会觉得你技穷,就这点本事值这么多服务费吗?

所以偶尔会换换口味。比如说,搞个什么内容盛典,迎合自媒体潮流,撩动从业者焦虑。

2021金瞳奖内容盛典,胜加广告挑的头,前宣文案说了一大堆危言耸听的话,最后是为了卖自己关于内容营销的理论。


事情的荒诞在于,如果行业环境真有形容的那么糟糕,内容营销是救不了。

内容营销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没有记载的不好乱说,但有记载的是,上世纪美国经济危机时,美林证券就干过而且成功了。不说那么早的,看看比较近的米其林,也是内容营销。


胜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

论业务水准,胜加算是全国最优秀的那一档。快手的可爱中国、银联的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三年前的踢不烂、都做的都很不错。好好干广告,靠这个出头不够吗?

看胜加的历史,最初是老板从4A出来单干,近两年公司又回到了4A。这不就明白了,老广告人的操作,准入门槛+解释框架,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

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了,其实还是这点事儿,不争气啊。


总结:

行业之所以认为创意是理所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因素。创意曾经是最耀眼的火把,同时也最公平的标尺。它代表的一种良性的竞争秩序,一种美好的行业愿景。英雄不问出处,哪怕你一文不名,一个好创意就能让你一夜成名,屌丝逆袭。


另一方面是既得利益的因素。这个行业又吃脑力又吃体力,但是从业者不可能永远生猛。过了巅峰期的但是地位已经被抬上去的行业老人,为了持续垄断话语权,把创意认同度当成了新人服从性测试的工具,并且以创意为核心,组装出了缤纷多彩的解释框架。


再谈有效。


首先,有效的定义,是由目标决定的。能达到目标就叫有效。所以谈有效之前,一定得先把目标搞清楚。

目标是个很飘忽的事,有时候它甚至不是以甲乙方利益为导向,而是以甲乙方的对接人利益为导向的。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甲方策划,水平一般混日子,大概率他的目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论你们出什么稿子,我不挨领导骂就行。

如果他来指导乙方创作,那一定四平八稳。别的广告公司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别超纲,不需要,我不懂,领导也不一定懂,不要冒没必要风险。他所谓的有效,就是有效地哄领导高兴。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

还有目标描述不清楚的甲方、懂一点但不完全懂的甲方、又想马儿跑又不想给他吃草的甲方,总之目标变化多端,所谓有效,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定义。


这就得说第二点,我们以为有效的效,通用定义并不一定是销售效果的效。


有时,有效指的是包装有效,最初亮相的时候,要看项目的范儿有没有起来。特别像高端奢侈的楼盘,调性永远大于流量。

有时,有效指的是话题制造,当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一个区域有十几个差不多的楼盘,就需要用话题来撬动流量。

有时,有效指的梳理购买逻辑,每天来50组客户,只有2组能成交。因为好处没讲明白,讲得不够动听。


而真正当有效指的是销售效果时,常常是其他的营销环节,已经替广告把路铺好了。

比如开盘前15天,蓄客已经有200组;比如尾盘,销量和口碑已经是充分的背书。

这些情况,广告只要是讲热销的,随便讲点什么差别并不大。所以广告就很尴尬,当你觉得自己离销售最近的时候,发现原来只是助攻。


广告不行,但广告公司有没有机会做主力呢?有。


这就是第三点要谈,真正实现有效销售,要付出的代价,很大。


广告公司现在普遍在做的事是:画面、推文、刷屏稿,再送点小视频,活动出几个点子,没了。

为什么你越来越难生存?你做的东西不影响大局啊。


如果我是甲方,给你一个月三万都嫌贵,自己招两个人就能干啊,还便宜。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服务不解决甲方生意的根本问题。

产品设计阶段,你没介入。

营销动作铺排与费用构成,你没有话语权。

案场销售和现场体验,你不擅长。

媒体投放计划,你提不出建议。

那甲方只能要求你驻场了,起码随叫随到,图个方便。


有效的代价之大,体现在乙方必须对自己有高要求。要求你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范围要够。

就知识结构来讲:基本的行业认知你要有吧?房地产这个生意,得以存续的运行逻辑是什么?

行业的地缘性很强,对本地人的理解,也要有吧?

房子卖的是城市的资源,对城建的研究,要懂一点吧?


就专业范围来讲:广告只是营销的一环,营销的其他环节,活动、渠道、地推……多多少少得了解吧?

成交最终靠每一个销售员,销售技能和销售管理,是不是也得懂?

甲方想搞活动,活动既要一举多得,收益远大于付出,又要有可执行操作性,以现有的团队资源能做下去不出大错,你要提活动建议,这个也要懂吧?


你说那我明白了,我这就苦练内功,全面发展。

又错。


对一个公司而言,全面提升就是全面平庸,而资源有限,真要处处都顶尖,不说难度,成本首先盖不住。

对个人而言同理,全领域精通几乎不可能。

比较现实做法是:除了专注本职领域外,再找一个附属领域。并且尽量让两个领域不要靠太近,靠太近也不利于你形成综合能力。

比如文案岗,除了本职写文案,另外一个领域就不要选策略了,再加个城建;

设计岗,本职美术就不要加视频了,加个现场包装;

策划,做的事会更杂一些,但乙方策划最重要的职责是沟通,附属领域就看你手头项目的需求,重视什么你就加什么。


说到这里,大概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拿下新客户很困难了。

因为明面上所有乙方的业务都是包装、推文、刷屏稿,实际上不止是做这些,否则就得去驻场,这是一定的,是甲方需求决定的。

老客户是了解你的,双方形成了默契,因为你在明面上业务之外,还有别的价值,正好跟他的需求对应上了。

但这个价值是什么,很难描述清楚,或者即便描述出来,你也是写在公司简介里的,换一个没有共过事的甲方,他并不能完全相信和完全理解。


像这种获取新客户难的问题,在公司拥有各种领域人才后,就不再是问题。

学医院嘛,多领域人才相当于多科室专家,专家会诊,精准地定位新客户的核心问题。

需要那个科室为主,那个科室打配合,你给他上什么人就行了。没有案例的时候,搭上关系,不收费试试效果。等有了案例,把人才往提报的会议室一带,就无往不利了。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接项目靠关系。

确实靠关系,但关系的形成,是因为甲方先对一家公司或者公司里的某个人有认可,甚至已经有了私交,而不是为了吃回扣。

很简单的道理,地产是吃杠杆要周转的资本行业,开发商不是政府,项目是有指标有激励的。

六万块钱月费,你能给六千的回扣,了不得了。跟超额完成指标的利益相比,九牛一毛,谁稀罕。

可能真的有认为六千块钱很重要的营销总,那么你就要谨慎一点了,他是什么样人,跟这样的人合作有什么好处?


所以表面上是关系,背后是实力。当我们奢谈有效的时候,不如谈一谈,有多少忠实的老客户,再一次选择了你。


关于创意和有效大概就是这些。讲到这里,问题的下半句,已经有答案了。


让策略到文案到设计全程平滑地落地,最终呈现出一个预期之内的作品效果,靠什么呢?还是靠人。


群龙不能无首,得有带头的人。

这个人需要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是专业知识,就是刚才说的,懂的领域尽可能多,哪怕不是精通,至少不能有盲区。

第二是性格素质,首先是有底线,能为了专业跟别人翻脸。不能因为团队跟谁关系好,就对他降低底线。

再者,有决断,团队每个岗位对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大家意见不同,定不下来的时候,能站出来拍板。有决断也就意味着能扛事,出了问题要自己去挨骂,自己想办法去补救。

最后,要自律。自律就是对自己有要求,这个要求越高越好。你是负责拍板、监督、纠偏的角色,无论如何都要严于律己,这样你打算对别人是严是宽,才有得选。


策划、文案、设计,三个岗位的人都可以来主导。但主导的人只能有一个,其他人都是做配合的角色,事情做起才会流畅。假如三个岗位的权力是均分的,那就坏了,最后就是各人做各人,低效、内耗、得过且过。


总结:

如何更有创意?创意只是手段,而且创意竞争是红海竞争,你应该有创意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看清楚创意的局限性,在今天,创意已经解决不了太多问题了,所以更要有抛弃创意的能力。

 

如何更有效?有效与否,根据目标来判断。目标可能是人的主观意志,所以你要跟对人,也就是甲方;也可能是营销阶段的不同,这需要你用专业来判断。其他因素就是知识结构和专业范围,营销是个繁杂的大体系,任何分支领域,都需要涉猎。个人而言,建议除了本职外,投注一些精力到第二专业上去,最终公司和个人都会因此受益。


那一天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阿鼎问了一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也有关联,顺便就在这里谈一下。


阿鼎说让他感觉困扰的是,大部分时间在做两件事:化妆和擦屁股。

为什么化妆呢?

一件事情,甲方给了个方向,很丑。需要他努力在形式上,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糟糕。

擦屁股是什么意思?

甲方提了很离谱的想法,到落地有很大鸿沟,需要他把中间的沟给填平。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甲方不当人吗?甲方不当人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钱好赚。

后来动笔到一半的时候,又觉得不完全是。因为现在的市场,月销10套就已经及格了,月销20套都能算热销了。


因此,重新从技术层面给建议,有三:


第一,你有没有漏掉信息,这会影响你对事情性质的判断。

甲乙双方是信息不对称的,决策人通过策划传达信息,而策划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另外,你一个文案很难知道甲方内部的消息,也许人家开会说要控制费用了,也许内部发文件指标提前一个月了。

这些信息,传到你耳朵里,可能会失真的、不完整,你就会觉得甲方好蠢。再去搜集一下信息,说不定甲方才是大气层级别的理解。


第二,你的知识结构有没有缺口,这会影响你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达成率。

知识结构有缺口,会导致专业视野有盲区。就着文案讲文案,就着画面说画面,甲方可能不是这个标准。

你觉得甲方把它改得越来越差,在甲方眼里,他觉得俗的地方不够俗,该有调性的地方缺了调性。

再比如搞活动,你只看见活动很垃圾,你看不见这背后甲方的资源支撑情况。

如果你对活动足够的懂,那你就去说服他,用你的方案代替。你没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开阔的专业视野,你就会自己高估意见。


第三,你有没有试过某一次就按甲方的来,事后再来复盘检验一下,预期跟实际是否相符。

这是要花功夫的事儿,比如说你不看好这个活动,那搞活动的时候,你就到现场去,

看一看参加活动到底是哪些人?什么精神状态?其中几组意向?几组成交?

看这个事情,如果离开你的化妆和擦屁股,会有多坏。万一它并不糟糕呢,验证一下你的判断,也算是一种经验。

2、

三分写,七分卖,怎样更好的卖稿?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具备老板的意识了,也说明你正在走正确的上坡路。

一方面,甲乙之间,甲方是买家,被服务的体验很重要。稿子做出来,一句话不说就发过去,是没有任何被服务体验的。卖稿就是给甲方一个被服务的体验。

另一方面,卖稿的本质是给承诺,一切信任的关系的建立,都是从给承诺开始。给完再兑现承诺,这个过程叫过儿,过的事儿多了,信任才会建立,新客户慢慢变成老客户。


举个家庭关系的例子:


你老婆总是买很多衣服,买来又不怎么穿。

于是你跟她说,我不反对你买,一年四季就应该漂漂亮亮的。但是我们衣帽间都放不下了,你可不可以买一件新的同时扔一件旧的呀。

老婆认真想了想同意了。她每次得到一件新衣服以后,果然去挑要扔的旧衣服了。

这就是过事儿。


甲乙方关系跟亲密关系差不多,过事过多了,感情就稳固了。


言归正传说卖稿。卖稿没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三个字:有逻辑

人一旦有逻辑,天下无敌。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因果律是人类世界的通行法则。


也有一些情况,是有逻辑也解决不了的。

比如,有的甲方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找一家广告公司,就看别人都这么干他也就这么干了,这叫懵。

再比如,你的甲方项目不愁卖的,躺赢,所以很任性,这叫飘。甲方一旦没有压力,就很难用逻辑来说服。

除了懵和飘,有逻辑适用于所有情况,这是卖稿的根本原理,其他的东西都是技巧,锦上添花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变成一个有逻辑的人?


方法太多了,因为世界被因果律主导,逻辑无处不在。

有人推崇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训练逻辑思维,那个也没有问题。虽然确实注了水的,几句能讲明白的,写了300页,但仍然值得读,甚至比大部分书都有价值。

《金字塔原理》的问题在于,只能解决逻辑成体系的问题,也就是说让你卖稿的时候看起来振振有词。

有时候歪理也振振有词,甲方可能说不过你,但心里他是不认同你的。所以关键就是你的逻辑是不是正确的,书是帮不了忙的。


要靠自己,四个字:现实反馈


是不是歪理,你去实践一下就知道了。

比如说你有一套逻辑,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大部分人都是人云亦云的愚夫愚妇。只要这套逻辑,你自己用在现实里,它是成立的,那它就是正确的。


一个判断标准,看你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搞的越来越好。

如果是,那你大体上是个正确逻辑的实践者。

如果你发现,以前跟你差不多的人,人家过得越来越好了,而你是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大概率你有很多逻辑是错误的,你受到了现实的反馈,受到了社会的毒打。

所以说热爱生活很重,有了新的想法就多去试,生活会给你一个反馈,帮助你养成正确的逻辑。

我们常说的经验和阅历,其实就是说,这个人他有很多正确的逻辑。


当然了,卖稿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但是专业知识,讲不完,并且讲的作用也有限。主要是靠多做事,在事情里面学。这里不再展开,但专业和有逻辑一样重要,这是无疑的。


关于卖稿还有一些实操技巧,这个就属于“术”了。


技巧一:高维打低维


也就是降维打击,这个前提你的维度足够高。

这个维度不说创造的能力,而是鉴赏的能力。就是要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

别人看冯小刚,你要看侯孝贤,别人吹诺兰,你坚持认为库布里克最牛逼。并不是让你拿这个东西产生优越感,去跟别人对线,这属于装x。

而是在一个领域内,你不要去关注那些二流三流的,关注超一流的、公认最优秀的那几个人,把你的鉴赏水平拉上来,这叫高维。


低维是什么呢?并不是指某一个人不如你,而是说整个行业它就是一个很俗很接地气的行业。

人往高处走,低维的永远向往高维,你身处高维,那你就更容易获得话语权。

你设计了个画面,哪怕你只是借鉴了关锦鹏,那这个维度对于房地产行业也很高了。你的维度高了,就不会再纠结,我这个卖稿的话术说辞怎么写啊?你自然就知道了。


技巧二:案例和比喻


案例和比喻的本质还是有逻辑,没有逻辑打底,别人觉得比喻不成立,案例不信。不同之处在于,案例和比喻,能让你的逻辑更加生动形象,降低别人的理解成本。


比如你干巴巴地说:你要想怎样就必须怎样。在别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不值得去在意去理解。

但是你为此举了个例子,说:之前我做过类似的项目,也是怎样的条件,也是遇见了怎样困难,最后发现原来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什么,解决了之后,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你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


关于比喻,我听过卖稿里面最绝妙的,是揽胜杨海华说过的。

当甲方恨不得把所有卖点都上到一条广告上去的时候,普通人卖稿会说:啊这,不行啊,没重点了。

杨海华怎么说的,原话记不得了,大概是这样:广告就是个锥子,锥子前面有尖,后面有柄。锥尖是越尖越越好,整个重量压上去的时候,后面越重,前面的尖就就刺的越深,这样才能立功。


技巧三:搞好关系


搞关系不是送礼,不是跪舔,而是消除陌生感和警惕心理,建立共情。

大部分文案,创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很难两全,能写好文案,但性格比较腼腆,就卖稿而言,这是缺点,得改。


关系怎么搞?很基础地搞就可以了。

项目刚接触,主动跟策划接洽,交换对于项目的看法,这样信息就有了互补。

偶尔一起吐槽上级,都是打工的,拉近心理距离。

节点前后,有事没事多联系,询问项目情况,主动询问下阶段工作安排,必要是给他建议。

去案场找他人的时候,记得带杯奶茶或者咖啡。


建立了共情后,有些消息,他能会提前跟你说;他能做主的,一般不会为难你;领导提的不合理要求,他不会直接压下来,会先找你商量想代替方案;你的专业认知,会比较容易感染他。不仅是卖稿好卖,工作也会很顺滑。


技巧四,向带货网红学表演


带货的主播,你去看他直播,人家那一套下来,就让你感觉不买就是亏,他的表情、语气、语速、话术,都是舞台表演级别的。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


比如在会议室卖稿,不用背一套说辞,但论据一二三,是一定要背熟的。

一边讲一边眼神要看甲方的眼睛,这代表真诚、有信心。语速不要太快,要稳,哪怕你迫不及待,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吐字清晰,这代表公司的专业形象。

声音尽量沉稳一点,让所有人都能听得到。如果被质疑,不要紧张,实在找不到话回应,就把最开始的卖稿理由,用稳稳的语气再重复一遍。

如果甲方问问题,回答的时候语速要比刚才的讲话再慢一拍,这代表郑重和深思熟虑。


公开演讲在职场是必备的技能。未必要精通到像一个讲了十年课的优秀教师,但基本的演讲能力要过关。

一开始放不开的时候,把它当成一种表演,上台了之后,你不再属于你自己,你属于扮演的角色。

在此也建议,重要稿子当面卖,如果说当面卖稿是看电影,电话卖稿只能算是听广播剧,身心的投入度不一样,效果相差很多。


技巧五,出稿之前就先卖


提前打预防针,因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了达到什么效果,所以是怎样的创作思路,做出来之后稿子大概是什么样子。

把这些东西,在平时就跟甲方沟通掉。等过稿子的时候,就是个流程了,如果不是特别有硬伤,不需要卖也能过。

出稿之前先卖稿,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大部分做的比较顺的项目,看不上不用卖稿,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

这个考验的是你对甲方的了解,对项目的理解,对内部团队创作水平的预估。遇见比较顺的项目,不要沾沾自喜,因为一定是有人在默默付出,提前把稿子卖掉了,但那个人不一定是你。


技巧六,给的比要的多


这个技巧看似跟打预防冲突。其实不是说稿子做有惊喜,而是说顺手帮忙,把对方的事放在心上。


举个例子:提报方案已经全部写完了,也很完备。你再补一个你擅长的部分,比如写一些微信推文的标题,告诉甲方可以配合什么活动在什么阶段用。


再比如:策划发了资料给你,整个项目的CAD,但一批次就推3个户型,你找到了这3个,用完了你存个PPT,随手发给他。他以后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开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哈, 就不再举例了。


虽然大家只是工作关系,但人毕竟是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也并不是100%的利益关系。

你为他着想的次数多了,他会潜意识里就会信任你。退一万步讲,就算出了品控事故,发了一个很糟糕的稿子,他可能都不会骂你,甚至认为这并不是本意。

3、

长期大批量重复劳动

文案怎样摆脱

套路型创作对工作能力的磨损?

这个问题预设的前提是:套路型创作会让能力停滞。

内卷社会,停就是退,这看起来很恐怖。


首先要对套路有个正确的认识。


套路它并不好也不坏,就是个中性词,这不是在为套路辩解。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行业,都充满了套路。套路的意思是标准化,是经验的提炼,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它让新手能快速上手,成为有效的生产力,它让整个行业对于成品效果有一个保底的预期。

它也在随着行业变化,标准也变的越来越高,只不过比较缓慢而已,不容易感觉得到。

你们可能没有见过2015年刷屏稿,那跟今天的刷屏稿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东西,因为2015年左右,刷屏稿刚刚流行,套路还不成熟。


有一天你开始讨厌它,想摆脱它了,那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问题,而是说明你已经成长了,脱离漫长的新手期了。

而你开始痛苦于,不能跟套路划清界限,是因为从离开新手期,到高手阶段,又需要同样漫长的磨练。

而且,就算进入高手期,也并不能完全剥离套路,因为套路之所以能被广泛应用,正是因为其中有某部分是浓缩过的智慧,具有很高的泛用和合理的成分。


这个问题,看似是被套路所困,被繁杂枯燥的日常工作内容所困,实际上问的是:度过新手期以后,怎样持续提升能力提升?


先说下我本人的经验:


因为没有人教,加上行业里的创意崇拜氛围,我学套路学比较晚。一开始就冲着反套路去的,写得很吃力,于是试图通过别的手段解决问题,比如给甲方讲PPT、跟策划紧密沟通……确实有效果,提升很大。后来发现要升职,只有一条路,对内带教,在外提报。这个时候才发现的套路的好……


所以把我经历反一下,可能会解决被套路所困的问题。总结了四条建议,未必适合所有人。


第一,保持作品意识


即,在心底要有精品意识。利用一切条件,尽一切可能,精益求精地去创作每一条文案。

你写过的每一条文案,也许会过期,但永远不会被抹去。它们代表你曾经的最高水准,见证你辛苦的笔耕,也毫不留情地展现你偷懒的日子。


被甲方认可,点名让你负责项目;

被同事信赖依靠,团队在你的指挥下开展工作;

被老板夸奖升职,赋予更多的权限;

甚至有一天,在行业里有自己的口碑、人脉、影响力;

都源于你曾经写过的每一条文案。


这个行业有个好处是:不分一线和三四线城市,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二代,靠作品说话,作品是立身之本。

所以接下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有人说,活儿太多了,本来就干不过来,还要做到最好,太累了。

不是这样的。成年人,根性是怎样就是怎样,跟环境的关系并不大。


我以前做过一个英伦风项目,写楼书的时候查资料,查到一段关于英国贵族的描写。

说是二战期间,英国被德国打得很惨,那些自诩贵族绅士的人,他们就逃跑,在野外流浪。即使什么都没有,到点儿了,他们还是要喝下午茶。怎么喝呢?铁丝穿过金属茶缸,生一堆火,摸出随身带的红茶,倒进去煮。

这是真正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鸡汤喝完,给个实操方法——微创新。即:不求颠覆性的巨大改进,而是在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善。

比方说,讲地段和配套,看到两种说法,一种叫铂金地段,铂金嘛,听上去比黄金调性更高。一种叫1公里内全维配套,这是更具体的说法。

如何微创新?先看缺陷。


第一种,调性够了,但不具体,并且铂金在珠宝行业,虽然好看调性高,但论保值性,不如黄金。


第二种,够具体了,意思是这个意思,但形式感不足,卖地段毕竟不是搞活动全城发鸡蛋,话还是讲得太朴素了。


改善方案是:铂金换成黄金;1公里内全维配套只保留1公里。


组合起来就是:黄金1公里。


微创新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是细节改善,但做的多了,也会比只用套路进步。每一次小改善,都能锻炼你的洞察力。让你在面对其它套路的时候,找得到改善的方向,最后超越套路。


第二,找到驱动力


找驱动力是解决心态问题。


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觉得明天不值得期待,因为明天还要工作,对工作实在提不起兴趣,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觉。

每隔一两年,我也会这样,这就是阻力太大了,压倒了你的驱动力。


什么是驱动力?

赚钱成为驱动力,就会想办法升职加薪;

休闲成为驱动力,就想想办法不加班;

自我实现成位驱动力,就想要登上领奖台。

想要一样东西,这个愿望让你有动力每天付出体力脑力,这种愿望就是驱动力。


夏天有段时间,我几乎不出门,不是忙,是懒。当时电子烟坏了,寄修需要五六天,没烟抽,坐立不安,干什么事情都烦躁。

刷手机刷到官方满减优惠,瞬间有动力了。换衣服洗头擦皮鞋,一气呵成,出去买了一杆新的。

回来的时候,一边抽烟一边想:哪有什么做不到的事,都是驱动力不够,我这一波不就是被尼古丁驱动了吗。


工作出现倦怠时,如回驱动力呢?


第一步,找一个能通过工作实现的愿望,写下来,如果有很多,只留下那个最强烈的;

第二步,盯着它看,放飞思维,想象愿望实现后的画面。正面、积极、快乐的内容越多越好,最好能脑补出30集连续剧;

第三步,严肃考虑一下,为了这个愿望,最多可以舍弃那些东西。是周末一上午的懒觉?每天3个小时的排位?中午回家花在路上的时间?


概率问题,一定有人找到不到工作的驱动力,但我是靠这个方法找到的,接下来,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第三,允许套路


允许套路的意思是,在工作中不排斥套路,不因使用套路而自责、自卑、焦虑。


有些情况下,确实更适合用套路,比如,就是一张单页,只要正面销售信息齐全,背面卖点没有提炼错,已经算及格的单页了。算上校稿的时间,用套路1个小时就搞定了。甲方对这个活儿也有预期,只给了1天时间,那还有必要去反套路吗?

再比如说,引流小活动,只要主副标上把活动类型、门槛、利益讲清楚就够了,你花15分钟和花1个小时写出来的东西,对活动的影响有多大区别呢?


这当然不是鼓励套路,而是说,能用套路搞定时尽量用套路,省下来的时间,去做点写文案之外的事情。

不一定是工作里的事,更好的是情况,是自己主动找成长性高的事情做。人的突破,永远是向外求,外面才有更好角度,看到你困在岗位上没注意过的角落,从而完成提升。


允许套路,就是暂时允许自己一段时间内,能力提升的不那么快。

人的成长并非线性的,能在工作中持续高速成长的人,是罕见的天才。

普通人的策略,是不要跟天才比效率,而是跟同样的普通人比耐心。普通人成长可能慢一点,但贵在每天稳定进步,也足以超过很多急功近利的人了。


而且,你真以为高手不用套路,出手就是颠覆吗?其实并不是。


高手也用套路,用两种,第一种是在原来的套路里寻找突破和改进,比如上面讲的微创新;

第二种是用更高维度的套路,只是你看不懂这种套路罢了。薅着自己的头发离地三尺,完全抛弃过去的经验,向自己开出不破不立的一枪,这几乎没人能做到,不要有你能做到的错觉。

慢慢来,欲速则不达。


第四,多一点意外


人天性不喜欢意外。

但总有些人,因为热爱生活,精力充沛,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事物:

年轻时谈了八个女朋友;

永远不会点同一家的外卖;

去各地旅行看不同的风土人情;

买奇怪而没有实际功能的东西。

若你是这样的人,那你很幸运,这是难得的性格,这一点建议也就对你无效。你不需要刻意制造意外,生活就已经很精彩。


如果不是,跟我一样,是个普通人。多一点意外,对你很有好处。

意外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在于:反经验,反套路,会一针扎下去让你从旧观念里醒来,会加速你阅历的积累,会让你对新鲜事物拥有开放的接受心态。


举工作上的例子:一般写较长的文字,我都会先列提纲,因为确实效率更高,预期可控。为了让意外发生,我试过两种方法。


第一种,把提纲写的尽量简短。

一篇两千字的文章,大概用几十个字的提纲。这样做是为了只定主题不定细节。细节等到写的时候,看状态发挥。人的念头是最快的东西,每个瞬间都不同。留点空间给自己的大脑,常常会有惊喜发生。


第二种,以正常详略写提纲,但根据提纲展开写的时候,见缝插针,在头、尾、段与段之间即兴加料。


这两种我在用,花的时间会稍多一点,但仍在可控范围,写出来的质量,常常远超预期。可以说,刻意制造一些意外,对于提升创作质量,很有性价比。

4、

除了各种撰文套路

有没有更节约脑力与创作成本的技巧?

一切节约脑力和创作成本的技巧,都是套路。如果有比套路更好的,那就是更细致和更高级的套路。


一种是更细致了。就是为每一类套路,建立一个最优模型。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拿基本功物料——单页来讲:

首先,判断这一次写单页的活儿适不适合当最优模板。假如说产品是洋房,地段配套园林容积率各方面都不错,那么这一次单页就是适合,因为足够典型。

其次,这个活儿要拉长你的创作周期,平常一天的量,你要花十倍的时间。并不是说十天就写一个单页,而是前前后后搜索信息、思考研究、归纳总结、校对修正整个过程,你花的时间应当是用套路的十倍。

最后,创作周期内,你要把任何闲暇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这次创作上。通勤、吃饭、上厕所、洗澡,都去琢磨怎么写会更好一点。用掉所有的已知的知识,并尽量多地使用新的知识。


最后的最后,它成了一段较长时期内,你个人关于洋房单页套路的最优模板。

关于洋房的一切,你能找到最妥帖的形容,最精妙的比喻,最讲究的用词,最贴近客户生活的描述,全都在这里面。当你需要的时候,把它们取出来,就可以了。


第二种是更高级的套路,就是总结方法论。


总结方法论的本质是一种对正确经验的提炼。所以它的前提是,你需要先创作一个优秀的成果。

这个成果是不同于一般套路的,是得到了甲方和己方认可的,是你自己也认为还行,拿来转发到朋友圈感觉不会丢脸的东西。


创作和总结创作是两回事。

有些人是天赋型选手,创作这件事儿干得很好,但是问他有什么经验,他说凭感觉。

靠天赋约等于靠灵感,天赋型选手最大的问题,只能单兵作战,1=1无法让1*10,也就是组织机构挑选管理者带团队时,他是被劣后的。


刚开始总结自己的创作时,要尽量降低门槛,没必要写的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关键要素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什么是关键要素,就单页而言,卖点的提炼是关键要素;活动刷屏稿,主副标题的组成结构是关键要素;开盘现场的条幅,煽动性是关键要素。先尝试分析这一个,后面在工作中有心得了,再慢慢补全。


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可能是你的知识面太匮乏了。

多读书,找关于这个工作的相关书籍资料去读。看别人是什么观点,你反对还是赞成,理由写下来。模仿和思考同步进行,借着别人的观点,来帮助你上手写总结。


特别要注意是,多读书,不是套话,是真的要海量地去阅读。

一方面,你写不出东西,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看得少,知识储备不够。

另一方面,一本书是一个观点体系,你只看一本,它当然是逻辑自洽的。但你也很容易被带偏,这对你不仅没有用,可能还有害。


当你能够总结方法论的时候,你自然就明白了,每一种工作,它最重要部分是什么,你需要做好那几个点就可以了。重复去实践这个过程,就越来越不费脑子,写得越来越快了。

5、

文案出街效果难以评估

怎样确定它对客户是真实有效的?

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可以上升到:广告的效果如何评估?也可以下沉到:文案究竟能否影响购买?

目前, 我所看过的答案里,没有一个满意的。


但我也不打算蒙混过去, 因为这是所有房地产广告乙方,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甚至已经是一种价值观。

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或者没有清晰的答案,那你就只不过是在赚一份工资而已。随着你干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会怀疑自己,痛恨甲方,鄙视这个行业,最后自己从这个行业消失。


试着来说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文案无所谓有效无效,你可以认为任何文案都真实有效,对客户起了作用,你也可以认为任何文案都没有什么用,只是自嗨。这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我深刻认识到了,文案的局限性


当年香苑东园的C座还是团购价,就算我们刨除掉满城出街这种投放量,你敢说他真的没有效果吗?捡便宜的客户不算客户吗?

虽然这种广告语,内心我是嘲笑的,但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把握说它是无效的。

甚至再过分一点,郑大树下学生妹,它真的没有效果吗?因为违反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它被下掉了。但是如果不谈公序良俗,你能断定它是无效的吗?

不一定吧。很多时候,世界的复杂性是远超我们想象的。


我的意思是,不要去纠结,文案怎样才有效,这件事非常的不重要。

一个文案,如果你以为甲方服务为宗旨,目的就是想要过稿,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已经提前结束了。

如果你要获得打赢营销战役的成就感,应该是这样的路线:

文案——

策略文案——

带团队的策略文案——

为甲方立功的广告公司代言人——

受甲方依赖和器重的策略顾问——

做出第一个和第无数个成功营销案例的文案


第二点,当我谈有效时,我们在谈什么?


其实是在谈整个营销的阶段成果。


只有整个营销阶段出了成果,才有对应的销量和口碑反馈,也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论这些反馈是散落在人群内心的看法,还是体现在数据报表里面的数字,都不会是由一个单一因素导致的。

因为在客户眼里,产品代表开发商,活动、现场包装、礼品代表开发商,销售接待也代表开发商。是这些综合的体验,让他形成了一个感受,这个感受会在营销出成果,比如开盘的时候,就体现在了成交套数上。


所以如果你要谈有效,意味着营销全环节不出大错,关键环节干的漂亮。

什么是关键环节?投放、活动、现场包装、接待、销售管理。


这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是纸媒垄断了发行权,客户只能看报纸,上街看广告牌,好的广告公司——AE文案设计优秀三件套,给开发商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相对的,月费也高,广告公司的话语权也大。这个时候广告是可以单独谈效果的,变量因素无非就是受众、媒体、投放量。


但现在广告公司职权渐渐被划分的很窄了,几乎退化成了工具。

这表现在甲方不知道拿什么衡量你了。有时候拿画面,有时候拿文案,有时候需要你给策略,有时候看你提供的本地资源。而已经看到这个趋势的广告公司,业务范围也开始涉及五大关键环节了。


第三点:我们怎么办?


一、跟对人。

对文案来说就是跟对管理你的人,他是否打赢过营销战役,或者退一步讲,他在五大关键环节,有没有特长。

对于公司来讲,就是跟对甲方营销总,这个人之前干的怎么样,是看天吃饭还是打过逆风仗,他对五大关键环节有多专业。

没错,其实就是蹭甲方,因为乙方你的经验全是广告经验,其它你是陌生的,而关键环节不可能让新手直接上的。甲方不带你,广告公司根本没有机会起来。


二、专心练剑。

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趁着你还只需要负责写文案这么简单的事儿的时候,多接触营销的其它领域。这个就不细说了,五大关键环节嘛。

还需要做四件事:

观察生活,观察你接触的所有人,加深你对各行业的理解;

体验生活,主要是亲密关系,父母家庭这一块,加深你对家庭的理解;

阅读社会学书籍,补充你的视野;

阅读历史书籍,理解人性,防止踩坑。


三、逐渐上手。

这是个过程,上手主导营销的有效性,要先取得你跟得那个人的信任。先把本专业的事儿做的足够好,你有一个领域足够专业,别人才会觉得你有价值。

从打酱油的,慢慢过渡到把重要的事放心交给你。最终在营销链条里,获得一些关于人、钱、事的话语权,然后试着把仗打赢。


——全文完——

题外的话

第一个问题里顺便提到了创意的局限性,但没有详细展开。

下一篇会更具实操性地聊聊创意的局限性问题,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创意?什么时候不需要创意?

如果你感兴趣,关注我,微信公众号「文案万人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