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处处传来暴雨的坏消息:鄱阳湖各水文站全线超警,水位破1998年极值;九江百姓分批撤离,两千余名青壮年返乡抗洪;百年古桥被洪水冲垮……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在全国,21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9条河流达到历史最高水位。
我处在巢湖的一角,看着媒体里肆掠的洪水,面对时阴时晴的天气战战兢兢。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视频,老外拍的关于改变湖道做的小实验。少量的水从河道一端涌入时河道没有变化,随着大量的水不断涌入,改变的河道开始坍塌,水面四溢。实验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因为我那时候想起的唯一的一件事:围湖造田。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50亿立方米。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目前仅剩309个湖泊。被誉为“水乡泽国”的江苏省境内水网密布,湖荡众多,自1957年以来,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达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个。(摘自网络)
太湖被围,造成“旱则民田不占其利,涝则远近泛滥,不得入湖,而民田尽没。”故《宋史·食货志》说:“苏、湖、常、秀,昔有水患,今多旱灾,盖出于此。”鉴湖被围,“春水泛涨之时,民田无所用水,……至夏秋之间,雨或愆期,又无潴蓄之水为灌溉之利,于是两县(山阴、会稽)无处无水旱。”《宋史·食货志》说:“明、越之境,皆有陂湖,大致湖高于田,田又高于江海,旱则放湖水溉田,涝则决田水入海,故无水旱之灾。……政和以来,废湖为田,自是两州之民,岁被水旱之患。”当时,绍兴知府史浩说:“然则非水为害,民间不应以湖为田也。”(摘自网络)
单纯的从围湖造田来解释此次洪灾,也有失偏颇,自98年特大洪灾后,江西省痛定思痛,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始实行全省大规模的退耕还湖,退耕还湿,移民建镇工作,均取得显著效果。作为长江下游的分支,鄱阳湖在大势面前,人类的所作所为太过渺小,上流泄洪,长江水倒灌鄱阳湖。
从三峡大坝的建立,到围湖造田,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流域淘沙,自然灾害的日益增加等等原因,今天的鄱阳湖洪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纵观古代水利,以疏导为主。灵渠开挖于秦朝,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大禹治水也是用疏导的方法,在中国史上有一个地方不能不提,这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中国有几千年文明,老祖宗就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在历史长河中渐渐遗失,从水利到中医,文化的断层可惜、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