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孩子若不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劳。深以为然,我们可以在他年幼时提供舒适的生活,极致的呵护,但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这世界,自己解难题,自己担风雨,自己杀血路。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该在他离开你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为人父母对他的最大帮助和保护。
今天,和亲戚家一起带着孩子们来杭州旅游,考虑到同行孩子们有四位又有老人,所以选择半自助式旅行服务。经过舟车劳顿,傍晚一行人计划出行酒店附近购物中心采买些日用必需品,走走路散散心熟悉下环境。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同行的一个男孩子就一直在发牢骚:太远了,为什么不打的,为什么要走路,走不动了。再一会儿,就抱怨:凭什么不给我买玩具,无聊,没意思。几经折腾,大家兴致全无,最后不得不背着他一路返程,已经快三年级的小男子汉了。听亲戚说,这么大了还真没机会做过公交,平时旅游也没怎么辛苦步行过,所以吃不消。
听完她的话,内心颇为触动。现在大部分孩子生活在相对优越的中产收入家庭,平时读书生活大人们都是无缝对接接送陪伴,自我体验尝试社会能力不知不觉渐渐弱化了。也正因此,我更期望能让孩子们多一些机会接触见识不同面的社会生活,知道并能感受每一种体验背后的故事,从而以更平和而柔软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的变化。如果旅游,我更希望她们能坦然面对不同的交通工具,相对制约自由的旅游大巴,舒适而自由的自驾游,辛苦却磨砺心智的徒步旅行;如果用餐,我更希望她们能享受的了妈妈注入无限爱意的精致餐点,也能接受特殊环境的粗茶淡饭;如果工作,我更希望她们能在喜欢热爱的领域和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也能在充满排斥和挑战的环境下坦然接受,埋头苦练内功。
而所有的一切美好,都要父母从小,从点滴开始引导。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误思维——孩子嘛,健康快乐成绩好就一切OK。
孩子两岁时,你给她做花样早餐、教她学英语单词,却没有教她要懂规矩有礼貌,她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见到长辈不问好,你不以为然。于是她工作后,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大吃零食大声说话,遇到领导视若无睹,都觉得理所当然。
孩子五岁时,你让她学书法学钢琴学跆拳道,却没有教她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她霸占公共玩具你由她去,她受欺负你帮她打回去。于是她工作后跟老同事抢电脑争业绩,总是无意识地侵犯别人,屡屡与人发生冲突,又不知如何解决。
孩子十岁时,你只关注她有没有考优秀被表扬,却没有告诉她要尊重老师感恩父母,她对长辈大喊大叫,你觉得勇气可嘉,吃饭时别人没落座她就大快朵颐,你觉得她吃饱就好。于是工作后领导夹菜她转桌,领导开门她上车,领导开会她唠嗑,还丝毫意识不到有何不妥。
孩子十五岁时,你全心都是她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却没有教她如何让内心强大,老师一个冷眼她成绩就下降,亲戚一句闲话她就恼羞成怒,你和她同仇敌忾,认为都是老师和亲戚的错。于是工作后领导批评几句她就想辞职,工作出一点问题她就惶恐不已,难以承受。
孩子二十岁时,你总想着她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却没有告诉她人性复杂、世道艰难,不舍得她吃一点苦。于是毕业后她出个差加个班就叫苦连天,面对同事的排挤孤立、明争暗斗,全无应对能力。
她可能如你所愿考上了名校,拿了很高的学位,甚至还多才多艺。但是,她自私、冷漠、脆弱、没担当、不懂事……完全不适应社会。在社会这片海,她刚一下水,就出现巨大的排异反应。别人的毛毛雨,都是她的狂风暴雨,别人的小浪花,都是她的惊涛骇浪。
社会才是检验一个人和一对父母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如果孩子能在社会上快乐,游刃有余的工作和生活着,是否更应该成为父母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