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读后感(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摘录:1、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丁,总有一天会掉的。2、如果你太聪明,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3、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

第四章讲心性。

心性是一个汉语词语,百度释义是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心是经验的基础,创造欢乐痛苦,也创造生死,一切唯心所造。

心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凡夫心和本觉之心性。凡夫心就是拥有分别观念,相对、执著,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定其存在的心。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不停地改变。如风口之烛,飘摇不定。

心的本性,即内在心性,本觉之心性,永远不会被变化和死亡触及。心性在藏语里的本意即是指本初、纯净、原初的觉知,是知识本身的知识。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和祥和。佛陀不是神,只是有佛性——证悟的果子,而佛性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权利。佛陀的证悟表明,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我们的心性也就是佛性被包裹在凡夫心的瓶壁中。

佛性就是完美的当下的觉知,知晓一切,空无体性,浑然天成,神光宁静。佛性的特点是具足圆满,即使佛的无边智慧也不能让其更圆满,无边的混乱也无法污染他们的佛性。真性如天空,凡夫心如云,佛性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开放,自由和无边无际。佛性甚至有一种天空不具备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

四种错误让我们无法当下就体悟心性:

第一,心性离我们太近,以至于无法认识,就像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脸。

第二,心性太深奥,我们无法探测到底。

第三,心性太单纯,让我们难以置信。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相信心性时时刻刻都呈现着赤裸而纯净的觉醒。

第四,心性太美妙,非我们狭隘的思维所能意会,我们无法相信证悟竟然是我们心的真性。

我们的心有两个立场:往外看和往内看。往外看只是看到心的投影。

转个角度向内看,改变看的方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性,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体悟生命的真相。佛教徒一生都追求证悟,证悟是真实可行的,成佛不是要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禅修可以净化凡夫心,可除尽习气和迷惑,禅修的第一步是练习禅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早就听说过《西藏生死书》,据说很多人读过这本书后,对死亡不再恐惧,重新定义了活的意义。我怀着好奇与期待,打开这本...
    不要问我从何而来向何而往阅读 12,265评论 0 10
  • 五点半被一个好笑的梦醒了就没有睡意,梦的大体内容是被几个女教师劝饭。被劝还没吃就醒了。 梦应该不代表什么吧,如果有...
    大理举手摘星阅读 222评论 0 0
  • 屋外雨声搅乱思绪屋内悄无声息 闭上眼睛一幕幕浮现在脑海 滴滴滴滴滴滴 墙上时钟的分针秒针拖沓的前行 ​​​ 脸颊上...
    阿月浑子i阅读 302评论 0 2
  • 最近我在关注原创文章奖励的事儿。百度一搜,出来很多,但真正关心这件事的,肯花血本的很少,这特么很灰暗的,你说,在这...
    尤其拉阅读 284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