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1、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丁,总有一天会掉的。2、如果你太聪明,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3、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
第四章讲心性。
心性是一个汉语词语,百度释义是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心是经验的基础,创造欢乐痛苦,也创造生死,一切唯心所造。
心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凡夫心和本觉之心性。凡夫心就是拥有分别观念,相对、执著,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定其存在的心。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不停地改变。如风口之烛,飘摇不定。
心的本性,即内在心性,本觉之心性,永远不会被变化和死亡触及。心性在藏语里的本意即是指本初、纯净、原初的觉知,是知识本身的知识。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和祥和。佛陀不是神,只是有佛性——证悟的果子,而佛性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权利。佛陀的证悟表明,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我们的心性也就是佛性被包裹在凡夫心的瓶壁中。
佛性就是完美的当下的觉知,知晓一切,空无体性,浑然天成,神光宁静。佛性的特点是具足圆满,即使佛的无边智慧也不能让其更圆满,无边的混乱也无法污染他们的佛性。真性如天空,凡夫心如云,佛性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开放,自由和无边无际。佛性甚至有一种天空不具备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
四种错误让我们无法当下就体悟心性:
第一,心性离我们太近,以至于无法认识,就像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脸。
第二,心性太深奥,我们无法探测到底。
第三,心性太单纯,让我们难以置信。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相信心性时时刻刻都呈现着赤裸而纯净的觉醒。
第四,心性太美妙,非我们狭隘的思维所能意会,我们无法相信证悟竟然是我们心的真性。
我们的心有两个立场:往外看和往内看。往外看只是看到心的投影。
转个角度向内看,改变看的方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性,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体悟生命的真相。佛教徒一生都追求证悟,证悟是真实可行的,成佛不是要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禅修可以净化凡夫心,可除尽习气和迷惑,禅修的第一步是练习禅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