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应才多磨难,孙膑尤其如此,被师兄庞涓断其两足而黥之,就这还怕别人看见,偷偷地将其隐藏,不让人知道。可能觉得还没把孙膑折磨痛快,不忍痛下杀手。孙膑真是能忍,受了这般打击,还依旧想着逃走,看样子随时都没放弃复仇的计划。
最后孙膑赢了,可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在想,依照孙膑的性格,在他瞑目的那刻,可能觉得还是挺欣慰的,毕竟大仇的报,其他什么都是浮云。
孙膑的经历跟韩非子有些像,孙膑是被自己的师兄庞涓嫉妒,庞涓自以为才学不如孙膑,便使了阴招。韩非子是被李斯陷害,进了大牢,饮了毒酒含冤而死。孙膑虽然也受了莫大的磨难,好在他没死,好死不如赖活着,他就是留着这口气。
为什么庞涓没有像李斯那样痛下杀手呢?是怜悯?这种人既然能将孙膑断其两足,怎么会有?可能庞涓是想在心理上彻底打败孙膑,我不杀你,我钝刀子割肉,天天折磨你,就看你能撑多久。
孙膑应该想到自己会死,人到了这一步,就跟蚂蚁差不多了。孙膑失去双足,在脸上还黥了面,大庭广众下,他能跑到哪里。他要面对的不只是庞涓一个人,而是整个庞涓身后的集团。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的折磨变本加厉。庞涓的下人若是发现孙膑有所图谋,失手打死孙膑,我想庞涓也不会怪罪于那个下人。他会觉得这是孙膑命该如此。
人的生命脆弱如芦苇,有时又刚硬得石头都敲不烂。就在庞涓的眼皮底下,孙膑跑了。孙膑到底是怎么跑的,庞涓到死未必知道。庞涓此时会不会后悔当初的优柔寡断?总之,他要想再抓住孙膑,恐怕比登天都难。
孙膑逃到了齐国,有本事的人到哪里都有用武之地。一场王公贵族的赛马比赛,就轻易地令孙膑崭露头角。也就是从这一刻,孙膑的复仇计划开始了。他不动声色,一步步将庞涓逼到了死路。
真正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围魏救赵,孙膑小试牛刀,就让魏国大败于桂陵。当时魏伐赵,赵国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为将,孙膑辞谢了,说自己是受过刑法的人,不可。于是任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田忌欲引兵就赵,来个硬碰硬。孙膑却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进,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有勇无谋,但是在大事上不糊涂,他听从了孙膑的建议。
围魏救赵,是打败了魏国,但是让庞涓跑了,对于孙膑来说,这就不是真正的胜利。这样又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围攻韩国,韩告急于齐,孙膑再次看到了机会。十三年的等待,对于一个复仇者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因为复仇者也是人,寿命有限,他不敢保证自己就能活过仇人。所以,这次机会是孙膑的最后一击,他一定要让庞涓死在自己手里!如此,心头的巨大仇恨才能平复下来,在他死的那天,才能无所挂碍的走。
因为上次的作战经验,田忌对孙膑肯定言听计从。孙膑给田忌分析形势:“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孙膑就是要让庞涓轻敌,庞涓果然入其圈套。在马陵孙膑设好伏兵,一举打败魏军,庞涓智穷兵败,乃自刭,还愤愤道:“遂成竖子之名!”他打不过孙膑,不论打多少场战役,庞涓都不是孙膑的对手。孙膑就此端了魏国的老巢,俘虏魏太子申以归。
从这个观点看,韩非子死在李斯的谗言之下,就说得通了,因为不是对手啊。韩非子还是忒天真,《说难》读完就有点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