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随居委员去了小轩的家,他不到八岁,已经读二年级了。听居委员赵姐讲他从出生到现在就是留守,爸爸妈妈在结婚前就在深圳打工至今。我们赶在孩子放学前,这次主要是想和他的养育者外公外婆去聊一聊。
在课堂里接触到了一些留守儿童的案例和信息,也在媒体上看到过一些相关的报道,就在临出发前在居委会的宣传栏里也看到了一些爱心人士志愿者去看望慰问的图片,人们携带着书包文具食物等等……这些仍是在头脑中的图像,但也是带着这些印记的背景,七拐八拐的在一片居民楼的6楼敲开了小轩家的门。
是外婆外公在家,他们年纪不到60岁,还显年轻,只是外公患病,整个家务里里外外的操持都靠外婆一个人。在这个陈旧显得简陋的两居室的居民楼房,还是被健谈能干的外婆收拾得干净利落。外婆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老两口的生活来源就靠老伴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和打工的女儿每月寄回的二千元。生活是拮据的。
因为在本市打工赚钱收入有限也不稳定,而孩子的在学习上也还有不少的花销,放学小饭桌辅导作业每月在700元以上。就业及经济收入,和为孩子提供一个目前阶段平均水平的教育所需,仍是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这个在本市位区中心城区的居委会,常住人口6000多,这样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家庭有4户,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外婆开朗乐观的言谈之中,有两个个方面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作为外出的父母与养育者并未有意识到,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对孩子的成长成人的影响并未引起重视。哪怕是这样一出生就分离的。会将孩子被动接受的现实视为懂事和乖。将网络视频电话的交流作为一个弥补。而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勤俭操持与乐观是一种让我深深尊重与敬佩的品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具备他自己所经历的磨炼与成就。但对于一个孩子,一个一出生就与母亲长期分离的孩子,在他的生命传承中与他的最重要他人之间是有太多的缺憾与空白。而这不是任何一个养育者可以替代和未来可以去弥补的。而这一点,似乎被现在的环境和现实生活所遮盖住了,或者是物质所需及所谓的现实无形之中才是主导,才是生活的引领者和指挥棒。这不在于评断哪一做法的对错与好坏,毕竟每个家庭的背景和每对父母都需面对自己的具体境况与挑战。这只是一个选择,从广义一些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对于将人与生活作一个侧重选择的问题。
二、目前我们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家庭向学校缴纳的费用并不多。但目前的一个普遍状况是每个孩子用在学习培训上的开销却越来越大,这一部分是会带来经济压力。这也并不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不足。小饭桌的确是名不属实,吸引人的不是饭菜的质量而是有没有老师辅导作业。一方面一个学生份内之事变成了需要他人辅导监督,理所当然且受到推崇,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增强应该是作为学习的核心本质吧!这其中父母作为孩子学习成长陪伴支持者的责任让渡的成份也是存在的,这并非是否懂的问题。是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必须要在。这些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