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搞定300本书,这是何帆的得到专栏里面喊出来的口号。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在疑问,「这是吹的吧?怎么可能这么快?」但随着这几天对快速阅读这个概念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对这个喊出来的口号有了新的认识。
1. 音频时代,音频的人
我觉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音频学习的时代。以前,我们只能在学校这种环境中听老师讲课,离开这个环境,我们只能通过阅读文本来学习。现在不同了,得到,喜马拉雅等公司的APP,快速发展,可以用音频格式来学习的内容已经数不胜数,音频时代正式到来。
并且,罗振宇不停的在鼓吹,音频格式的自然语言,才是更加接近人们习惯的学习方式,才是几千年来人们接受信息最舒服的方式。这也是他们做得到APP的原始出发点。
不管罗胖说的靠不靠谱,我自我评估下来发现,自己确实是一个听觉型的人。有人把人分成三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不同类型的人,天生习惯于依靠自己擅长的那个感觉来接收信息和知识。我在听得到音频的时候,一个笔记本在手,边听边画逻辑重点,往往可以快速接受到信息。所以,我也一直尽可能在用听的方式来用得到APP。
但现在,我觉得,如果看和听都方便的环境中,还是应该尽可能的去选择文字阅读。
2. 文字阅读的优势在哪?
你有没有想过,文字阅读相对于音频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接收的灵活性。
你在文字阅读的时候,可以随时的加快,减慢或者暂停,甚至颠倒前后顺序,来来回回的翻看。但你在听音频的时候,肯定做不到这么灵活,你只能用一个相对固定的速度(原速或者n倍速),暂停播放或者偶尔向前向后移动15秒等。
我们欣赏绘画的时候,从来不是从上到下一行一行看的,而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快速阅读的高手,读书就像看画一样。对于他们,音频这种线性顺序就成了一个不方便的条条框框。其实,这也是很多网上流传的微信使用礼仪里面讲的,工作场合尽可能不要用语音,而是用文字的原因。
那么,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在文字阅读的时候,严格按照文字的先后顺序,按照相同的速度,一口气读下来,岂不是和听音频完全一样,岂不是严重辜负了文字阅读这种方式提供给你的灵活性了?
那些快速阅读的高手,在文字阅读的时候,从来不是从头到尾线性阅读的。这种像看画一样的快速阅读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刻意练习掌握的技能。
3. 如何做到快速阅读?
既然快速阅读可以像看画一样,那读书也应该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至少要读两遍。需要精读的书籍,应该还要看第三遍,但每一遍都不是从头到尾的逐字阅读。
所谓书籍的整体,就是序言,目录,作者介绍,推荐等信息。阅读这些,可以对书籍的整体有一个认识,决定这本书是不是值得你去读。有些烂书,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扔掉了。
看整体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目录。结合目录,最好能找到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接下来第二遍看细节时的指引方向。问题最好写下来,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显性化」的过程,可以提醒自己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时刻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当于按照自己定义的阅读线索进行,而不是作者的写作线索进行,更加的主动。而主动性,是快速阅读的关键!
如果,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的过程就变成了「查资料」。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变得极强,不但效率高,而且记得牢。以前没有互联网搜索的时候,知识分子都是在图书馆里面这么查资料的。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大多数人,把查资料和读书这两件事情分开了,感觉好象是互不相关似的了。
引导我们阅读的一个常见问题是,「这个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二遍速读过程中,或许会产生一些相关的问题,一定数量的问题就成了我们继续阅读的指引。
而另外两个常见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时刻记住,「这和我之前的认知有什么关联?」,「我能因此做什么事情?」。如果读一本书,能够做到和就知识的关联,你就能更加容易记住它;如果你还能因为这本书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那就赚大了!
最后,我希望自己能尽早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一年搞定300本书,而不只是像现在一样傻傻的听着何帆的专栏,在牛人的光芒下,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