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有更,但已经把《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最后两章13、14章看完了,不过总觉得信息密度没有之前大。
十三章 社交恐惧
包括了:
被评判;不被喜欢;没见到任何我们喜欢的人;被拒绝、忽略、超星;冷场的尴尬;被批评、被认为无聊、奇怪;事态不受控制;被误解;不被记起;形同异类。
恐惧的伪装也有很多,我的可能为:戒备、想逃避、笨拙、挑剔、否认事实。
解决方法为:
说出或描述心情、了解更多信息和原因,想出并采取解决办法。
这个是根据面对他人情绪改变来的,所以描述直接似无参考意。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安慰对方的情绪,可以采取“重复”话里的情绪关键词和用同理心来换位思考。
本章还有个建议是远离和拒绝”毒药型人物“,具体的拒绝方法可以当面,也可以先回复考虑 再用社交软件拒绝。
这种人物相信本能我们会避开,所以不表。
十四章 社交协调/配合
我们都非常想被认识与了解。
让他人感到被需要、被喜欢、被了解,能让他们感觉良好。
配合他人是维持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作者告诉我们需要将此用在真心想维持关系的人身上,同时也给出了步骤:
1.互惠互助
最受欢迎的学生也会喜欢很多人。
我们更喜欢和看起来喜欢和我们在一起的人做朋友。
有些绕,简言之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笑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表明自己和他人相处过程的开心与喜悦,要发自内心!
但我自己平常经常性面瘫+不苟言笑,所以反思自己确实需要改。
2.归属感
马斯洛需求5层理论的1-5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
第3层可以应用“赏识语言矩阵”;第4层可以用“强调优点”等方式;第5层帮助对方“实现自我”的难度对目前的我而言还是有些高——涉及到放权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好奇心
简述就是:
对身边的人感到好奇——易找出聊天火花;
对动机好奇——易读取人格矩阵;
对人际互动好奇——发现自己的固定模式,助于日后的改善。
每一次互动都是一个人时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对人感到好奇,是表达好感的绝佳方法。
找出常用的“聊天火花”、“社交甜点”、“最喜欢的故事”,可以帮助更好地社交。
最后,这本书看完了,但觉得自己读的有些虎头蛇尾之感——可能确实“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面的两章有很多在总结前10章内容,而忘记具体概念对应的内容自然会觉得难跟上思路;此外是复习,觉得似看过非看过,信息密度低也不难理解。从看完到剩下的践行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