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叙杂记(182):找到难以入睡的原因了

经常在晚上准备入睡时,突然就睡不着了,尽管前一秒钟还哈欠连天、眼皮打架,但放下手机,安静的躺在床上时,大脑却天马行空,到处神游,想到白天那些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想到白天自己有可能处理不当的言行……明明困得要死,但就是睡不着,有时需要借助于听书才能进入睡眠。

一直很困惑,明明有瞌睡,为什么就睡不着?从一篇科普信息中,终于找到难以入睡的原因了,看来这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呢。文中说,当我们忙碌一天,终于能卸下一身疲惫试图入睡时,大脑却进入了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开始回忆、反思、计划,甚至对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情进行“过度加工”的“睡前思维活跃”现象,这在睡眠科学中被称为“睡前认知唤醒”。睡前认知唤醒被认为是失眠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

深有体会,它的确影响了睡眠,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造成失眠,在这方面,有过太多的教训。很多次的失眠之夜,开始阶段都是瞌睡正兴呢,闭上眼睛大脑就遐想开了。

很多人以为晚上早点睡,睡前不刷手机,然而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文中认为,并不是越早上床越好,而是要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入睡时间。只有做到“按时睡觉”,即自己的生物钟规律,而非刻意提前,才能让大脑和身体在最佳状态下进入睡眠,从而更容易实现“倒头就睡”的理想效果。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早睡早起,适合自己的才最好的。不要提前睡,到点再睡,这是“刹住”夜晚大脑跑车的首要原则,这一点很是认同,这是经验之谈。

“早睡早起”似乎已经成了保证“好眠”的黄金法则,被广泛倡导为健康作息的标配。正是因为这一观念,许多失眠者往往会强迫自己早睡,而哪些难以入睡的人也更倾向于预留更多的时间“尝试入睡”。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让人无意间踩进了“提前睡”的雷区。

睡觉这件事,讲究的是“按时”,而不是“提前”。当然,尽管如此,也未必都能顺利入眠。如果你已经小心避开了“睡眠禁区”,仍然抵挡不住默认模式网络的“胡思乱想”,让你的思维“太闲”而变得“乱串”,与其试图压制它,不如试试一些反常识的助眠“偏方”,给大脑安排一件简单又无聊的任务,让它“再忙一会,干点活儿”,从而逐渐平静下来儿。

文中介绍了三种方法,一是深呼吸法:尝试 4-7-8 呼吸法,即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专注于呼吸节奏;二是身体扫描: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关注它们逐渐放松的状态;三是想象场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安静的画面,比如一片宁静的森林或海边,沉浸在这个想象的场景中。

有点像练瑜伽的开始冥想阶段,和结束时放松阶段。文中还说,如果光靠自己努力,依旧无法与默认模式网络抗衡,不妨借助外力,即听一听睡前故事。选一个语言节奏温和,故事情节简单的音频故事,让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旁白或情节上,避免思维“乱串”。

这个办法,自己尝试过,实属无奈之举,没想到歪打正着了,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舒缓的节奏和单调的叙述,会逐渐引导大脑切换到更平静的状态,让它在这样的“低速模式”下,悄然进入梦乡。当然,需要设定定时关闭时间。

为什么难以入睡,原来大脑中那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系统被激活了,它只有在我们没有专注于任何具体任务时才会被激活。下次再被激活时,可以用起来了。可以用冥想放松法,助自己进入睡眠状态,也可以用听故事法,伴自己入眠,哪个方便就用哪个,让入睡难远离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